說起來這小鎮也算是這縣最大的一個,雖然大部分都是山、人口不多,但卻有近百平方裏的麵積,一年四季山上高大參天、帶著碩大華蓋的的古樹、鬆樹林、竹林、蓬草,以及蔓延在樹林中間的青騰都是綠色蔥蔥,那野生的靈芝、人參、當歸、在山頂處感受著春夏秋冬的風和雨,每一朵結果前的花香隨風會飄得很遠,有時候小鎮上也有這非常好聞的味道。
離小鎮有近百裏遠的地方有座山叫羅直山,羅直山上有連綿幾十公裏的竹子林,這些竹子粗而直、且節長、竹肉厚實,是用來做種子、椅子、籮筐、涼席、扁擔的上好材料,山下的幾十戶人家除自己種地外,都以此為生。田地除一年收莊稼的時候,男人們都以放排為生。
羅直山高有4380米,屬小鎮最高、也是最遠的管轄地,但也是小鎮範圍內唯一生長竹子的地方。羅直山很有意思,它西北麵迎風那麵和東南麵迎太陽的地方是二種極然不同的環境。北麵迎風那麵是有條直通小鎮的安靈溪,一年四季風呼呼的吹,把山上的樹林竹林吹得一邊倒,它們的用途和東南麵的樹林、竹林是沒辦法比,因為那樹和竹都比較矮,而且迎風那麵早早已成枯黃色,所以材質很差,隻能當柴火用。
東南麵卻是另一翻景象,那上麵有方便上山砍樹、竹子而弄的台階彎來繞去直到山頂,因為羅直山除山民上山砍樹、竹子和冬天打野味外,沒外麵的人來,所以那台階修的不寬,隻能並行二人而已。那台階依山而鑿,都是就地取材的大塊石頭鋪平的,台階掩沒於竹林和草叢之間蜿蜒而上,台階有時候是鑿在險峻陡峭,依山的一邊還好,靠外側的那一邊卻是深達數千米的懸崖,稍微走近一點邊上,那山風會吹的耳朵作響,如果沒走過山路,是絕對不能走這樣的台階的。
羅直山的奇峰怪石大都在半山腰而起,山腳下雖然時隔不遠就有一座石峰迎麵立著,但大部分地方卻是平坦的丘陵地帶。山上的奇峰怪石卻於懸崖聳峭,一塊塊、一堆堆地佇立在山上,顯得那麼古老、蒼涼,神奇詭譎的造型,千姿百態,各盡奇妙。一進羅直山口,就有一蘑菇雲狀的奇石,搖搖欲墜般的立於山口台階旁,很有大風一吹亦倒之勢。一路上台階左右幾乎都是這樣的奇石怪峰,走得山腰轉彎處與羅直山相連的處時,有塊險石的斜躺著,讓台階隻能低頭穿過石頭下麵繞道而行,而那大塊的石頭就象拱門那樣橫架著頭頂上。那是塊龍形的石,龍首在羅直山的峭壁之上,龍尾卻伸進了山下的小溪裏,長有數百米,中間還道淺顯的天然凹道,使山上的雨水、溪水一年四季順著這道直奔山下是安靈溪。在快緊近龍背的地方,龍石是弓著幾個彎的,就形成了天然的瀑布,瀑布聲聲,常年不斷,使安靈溪多了一份靈氣。這龍頭石的龍頭是懸著半山腰外傲視著東方,龍脖子架在台階中央成了一道拱門,龍的後半部分的背隨著山勢繞到了安靈溪裏,是半壁半水、一屈一伸的動勢。遇到雨霧時,遠遠望去,龍頭象是張開大嘴噴水、龍尾在溪裏輕嬈。據山裏的老人說,那龍王本來是要去羅直山下麵的小鎮追吒吒的,但是由於年事已高,在此息著就有三太子傲春前往,誰知那龍王一覺下去,就一直沒醒來,等傲春和吒吒在小鎮幹完仗接老龍王時,老龍王已成了龍石,一動不動的望著東海的方向,那傲春隻能對天呼嘯,引來一汪清水讓老龍王安息於此。於是便有了這羅直山的龍形石和安靈溪的現在,羅直山的人每年三月三都會在此祭奠。傳說和山民的朝拜賦予了龍形石的靈性,也成就了一段神話。
羅直山的竹器、竹筍在乾隆年間就是有名的朝貢品,竹筍嫩肉、味鮮,竹器色光、柔勁,都是當時州巡府朝拜朝廷時必備之物。據說乾隆一次品嚐嫩竹筍燉肉時,一口滑爽至心肺,筍爽清、肉肥而不膩,問旁邊侍衛是何方之物,那侍衛道“托吾皇之福,此乃吾疆土西南川貴之地的羅直山之物”。乾隆邊品邊應道“盛世醪味、物寶天靈”,已是有了羅直山竹器“物寶天靈”一說。在小鎮上至今還開著一家以此為名的竹器店,傳承著這段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