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關城下,戰死士卒的屍身橫七豎八的鋪滿了大地,但是那道堪稱關中鎖匙、素來堅不可摧的巨大的關門已經大敞四開,悍勇的左驍衛騎兵正呼嘯著撲進關內。
距離關城一裏開外的一座小山包上,一個須發花白的老將在一眾親衛的簇擁下傲然俯視著他的戰場。
潼關位於關中與河南交界之處,始建於東漢建安元年,《水經注》載:“河在關內南流潼激關山,因謂之潼關。”潼關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踞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遂成“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之勢。自建關以來,便迅速取代了函穀關成為了拱衛關中的屏障,乃兵家必爭之地,四百多年來曆經大小戰事不下百餘,始終屹立不倒。遠的不說,就說去年的楊玄感叛亂,兵鋒所指無堅不摧,可就硬是拿個潼關一點辦法沒有,最終落得個兵敗身死的下場。
自從公開打出旗號討伐宇文成乾之後,楊霖和屈突通便不再繼續躲在背地裏勾勾搭搭,而是開始公然接觸並迅速達成了和解,在汜水關至百花穀一線對峙的雙方大軍開始後撤,楊霖的兵自然是退回滎陽,而屈突通則是不顧越王和大族們的反對,隻留下五萬郡兵留守東都,其餘所有的精兵強將一路西向直撲潼關。
盡管此前屈突通一直賴在東都不肯回關中,那是因為京師有個凶狠如狼、狡猾如狐的宇文成乾。要是排除掉宇文成乾這個因素,那麼京師對於老屈突來說可是比東都強出太多了。一則皇帝當初遷都之時將京師的老牌貴族們連根拔起,統統遷到了東都,他在京師受到的掣肘會比東都要小得多,起碼不用處處受氣。二則相比東都這個四戰之地,關中有四塞之險,比起河南來算是太平多了,跟瓦崗、楊霖這些野心勃勃的家夥還隔著一道潼關。至於河東的李淵,屈突通還真沒把他放在眼裏。最後,現在各方勢力都在惦記他的兵權,說不定哪天一道聖旨下來他就成了一個一毛不剩的窮光蛋。要是他能躲回關中,起碼離皇帝遠些,王世充想過來得費老鼻子勁了,就算皇帝想返京,先鬧心的也是楊霖,還輪不到他不是?
所以屈突通這回是賣足了力氣想打回關中,他麾下左驍衛的將士就更不用說了。他們大都是關中人,早就鬧著要返鄉,如今屈突通又大肆宣揚宇文家奴在他們老家倒行逆施,鬧得民不聊生,還對他們的同鄉、袍澤動起了刀子,這幫府兵們哪有不義憤填膺、戰意盎然的道理?所以屈突通在潼關城下彙合了侯君集率領的滎陽軍之後便即刻攻城。可憐潼關守軍本就是宇文成乾東拚西湊出來的雜牌軍,裝備破爛士氣低落,現在又看到正牌的大隋府兵氣勢洶洶的來攻城,早就一臉懵B相,僅僅抵抗了半天便一哄而散,於是潼關就這麼輕易的落到了屈突通手中。
當初在陽翟城下口口聲聲騎兵不是用來攻城的屈突通,眼見潼關城下左驍衛將士勢如破竹般的表現,不免也有些驕傲。不過想起陽翟又讓他心裏有些不痛快,不禁歪過頭去瞅了一眼立在他身旁的那個年紀不超過二十歲的小將軍,這個小家夥別看年紀同樣不大,可是跟他那個滑不留手的主公一樣,都不是什麼好東西。
侯君集感覺到了屈突通的目光,立即策馬向前一步躬身施禮道:
“末將恭候屈突大將軍吩咐!”
屈突通哼了一聲,沉吟半晌後方才緩緩言道:
“潼關已破,不知你家將軍有何打算?”
“啟稟大將軍,我家將軍命令末將協同大將軍攻打潼關,以效同盟之義。待大將軍率兵入關之後,末將便即刻退守弘農,未得我家將軍之令不得進入河南郡境內。”
“如此甚好!隻是你家將軍如今在做什麼?”
“我家將軍現在屯兵於滎陽,以監視瓦崗之翟讓與李密動向。請大將軍放心,我家將軍曾言,大將軍一日未下京師,我軍便不會從百花穀西向半步,大將軍在京師站穩腳跟之前,我軍絕不踏足、也不會讓他人染指東都。”
“嗯,你家將軍老夫還是信任的,隻是那河東的唐公……”
“大將軍放心,我家將軍已與唐公約定,唐公之河東軍定會止步於延安、雕陰兩郡。三方盟約,一方有違,兩方共擊之,更何況您不是已經召回宋將軍駐守弘化,更有八萬邊軍駐紮在朔方、榆林,唐公豈能妄動?”
“哼,但願他言而有信,否則老夫麾下十餘萬將士豈是吃素的?”
屈突通言罷,打馬躍下山包向潼關馳去,身後的大隊親衛緊隨其後,數百匹戰馬卷起漫天的煙塵,把侯君集嗆得一邊咳嗽一邊低聲咒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