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生物環境一致論之生物突變(3 / 3)

由於上麵提到的劇烈變化,地球上生物的生存受到了重大的挑戰,能適應這些劇烈變化的生物幸運地得到了延續,而其它生物都受到了淘汰,被迫退出了曆史舞台。

我們如何去“肯定”上麵的假說?太陽有爆發現象,這點是肯定的;太陽爆發時,地球上的生物會受到重大的影響,這點也是肯定的。因此,以太陽爆發這一種假說去解釋恐龍的絕滅和其它生物的絕滅,我想遠比其它的假說要合理得多。

看到這裏,你可能會說:聽你的分析似乎有些道理,但你如何去解釋二千六百萬年一次的生物絕滅周期呢?下麵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引力星體就是引力與斥力的對比力量,引力對比斥力的不同階段,就會形成不同的物質,而星體的引力斥力是不斷地逐漸變化的,因而隨時間的不斷流逝,每相隔一個時期,引力對比斥力就會達到某一個界限,就會形成某一種較普遍並且強度較大的物質。所以引力星體上的物質形成的時間和強度都呈一種規律性變化。

太陽未爆發前,它上麵的物質強度同樣也具有這種規律性變化,而物質的燃燒關係於原來物質的強度。因而太陽上每一種物質的燃燒就具有了規律性變化,這種規律性變化表現在不斷燃燒的物質大約每相隔一個長時期,例如是二千六百萬年,就會引起另一種較普遍並且強度較大的物質燃燒,導致太陽上麵出現較大規模的“爆發”。

如果生物的絕滅周期不是二千六百萬年,而是三千萬年,或者三千二百萬年,甚至其它的周期,用同樣的原理我們也能夠解釋清楚。

生物存在著大規模絕滅,在地質學的不斷發展下,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支持。生物每一次大規模絕滅後,就會產生一批新的物種,這些證據也顯示在地質層上。到了近二十年,已經越來越多人相信,生物存在著災變與突變。

達爾文一直以“中間類型絕滅”和“化石紀錄不全”來解釋古生物資料所顯示的“跳躍性”進化,過度地相信“自然界無跳躍”,認為生物的進化隻能是慢慢地發生改變,其實達爾文的這些理解都是不符合真實的自然界的。

當然,我們不可能要求每一個科學家或學者的學說都完全地正確無誤。所以客觀地說,達爾文的成就是十分偉大的,其學說中的些微瑕疵,既無損其學說的偉大,亦無損其本人成就的偉大。

下麵我再用生物環境一致論簡單地解釋一下生物的突變現象。

生物體就是一個物質體,所處環境中有什麼物質,在物質的作用下就會產生化學反應,分解或合成為其它物質。生物體身上每一個特征性狀,其實都是物質在化學作用下的結果。物質環境的變化越大,生物體的變化就會越大,物質環境的變化越小,生物體的變化就會越小。根據這些理論,當環境劇變,生物體也會產生劇變,迅速成為與原來生物不同的另外物種,而不需要經過緩慢的漸變過程。

當太陽發生大規模爆發,災變就會產生,環境會劇變。在這種大環境的劇變下,不再是一兩個物種發生變異,而是不少的物種都會產生較大的變異,因為生物會與環境保持一致。假如這種變異足夠大,原來的物種就會迅速成為新的物種。這就說明了為什麼每一次災變後,會很快出現不少的新物種。

在環境劇變的眾多因素中,哪一個因素對生物的影響最大呢?

其實環境劇變的眾多因素中,對生物影響最大的因素應該是星體位置改變引起的引力斥力變化。為什麼呢?首先,星體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我們從太陽地球二者的引力斥力能牽動質量如此巨大的地球不斷地自轉和公轉就能想象得到,並由此而能推斷星體的引力斥力對生物的影響有多大。其次,星體的引力斥力是長久維持緩慢的規律性變化的,這一點與生物的漸變與突變都有明顯的關係,假如是一些短期性的環境變化因素引起生物的特征性狀產生變化,當這種因素消失之後,生物的這種特征性狀就有可能失去物質基礎,而難以長久地維持,假如生物的特征性狀能長久地維持,這就說明生物的這種特征性狀很可能是一種長期性的因素引起的。再次,星體的引力斥力會引起整個大環境的改變,不僅僅氣候,植物、食物、磁場等其它每一環境物質都會出現變化,而這些變化都定然會使生物受到極大的影響。上麵數個原因說明:環境劇變的眾多因素中,星體位置改變而引起的引力斥力的變化應該會是對生物影響最大的因素。

生物,不過是物質體,而每一個物質體隻要是處於不同的環境中,那麼不同環境中的不同物質所產生的作用就肯定會不同。假如這些作用對它們的影響小,那麼它們的變化必然就小,於是形成漸變。假如這些作用對它們的影響大,那麼它們的變化必然就大,於是形成突變。生物的漸變或突變在於環境物質對它們作用的大小,不能說生物的進化過程中隻有漸變而無突變,也不能說生物的進化過程中隻有突變而無漸變,漸變和突變同樣都是存在於生物進化過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