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結語(1 / 1)

《世界溯源》是以一種嚴密的邏輯推理方式完成的,它最基本的定理和最基本的思想我進行了整理,錄寫於下麵。《世界溯源》的推理主要是依循下麵前數個定理而成。

定理一:絕對性意義的空無不可能存在。因為“絕對性意義的空無”就是根本沒有,根本沒有當然不可能存在。

定理二:從無不能生有,從有不能變無。這裏的“有”和“無”都是絕對性意義的概念。之所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是因為“有”則有,“無”則無,有和無之間根本沒有任何的關聯,因此不存在互相變化的可能。

定理三:有體才能存在,無體則不能存在。這裏的“有體”和“無體”實際上是對絕對性意義的“有”和絕對性意義的“無”的定義。

由於無體則為絕對性意義的空無,而絕對性意義的空無定然非物,定不具質,故定義:(有)體即物質。

從上麵三個定理和對物質的定義可以得出定理四:

1、有體則是物質,則存在;無體則不是物質,不能存在。

2、物質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因為若能生能滅能增能減則所生部分所滅部分所增部分所減部分就是從無變有或從有變無。

3、這個世界之上存在的都是物質,不是物質就不存在於這個世界之上。因為存在則有體,則是物質,而無體則不能存在,即不是物質就不能存在。

4、既然“無體就不能存在,不是物質就不能存在”,而世界是無限的,那麼物質也就同樣是無限的,世界由這無限的物質組成,完完全全地充斥著這無限的物質。

上麵四個定理是最重要的,是整部書的根本。還有“運動”和“變化”兩個“概念”也十分重要,我定義如下:

“運動”的定義是:位置有任何的改變,均為“運動”;位置改變大,則為“大運動”,位置改變小,則為“小運動”。

“變化”的定義是:任何不同於原來的改變,均為“變化”;相對原來改變大,則為“大變化”,相對原來改變小,則為“小變化”。

下麵三個定理,書中未必有用上,但我覺得有必要總結出來。

定理五:有體就有質量、有體積,無體就無質量、無體積。定理五也可以寫成:物質就有質量、有體積,不是物質就無質量、無體積。

定理六:無體積、無質量之中其一無,則無體,則二無,則不是物質。這個定理是由定理五推導而得,因為根據定理五,有體就有質量、有體積;因而無體積、無質量之中其一無,則無體;而無體就無質量、無體積,即二無;既然“二無”,就一定不可能是物質。

定義“體積”為:體積是體所占空間。故得定理七:體積是體所占空間,有體就有體積,有體積就有體。或將定理七寫為:體積是物質所占空間,有物質就有體積,有體積就有物質。

由上麵其中一些定理定義,我們還可以進行推理並得出下麵數個定理。

點有體,否則就為絕對性意義的空無,根本不可能存在。若點有體,就應該以三維空間衡量。點可看作是極限短的圓柱體或極限小的球體。由此可得定理八:點由物質構成,而且隻能由物質構成,點是三維體。

麵有體,否則就不存在;麵有長寬高,三者之中可以有二者是任意長甚至是無限,但三者不能有其一為零;除了意識中的假想麵,並沒有真正的絕對平滑而沒有凹凸的麵。由此可得定理九:麵由物質構成,而且隻能由物質構成,麵是三維體,沒有真正的平麵。

任何空間都必須存在三維,否則就為絕對性意義的空無。由此可得定理十:世界隻存在三維空間,而且隻能存在三維空間。

我隻簡單總結了上麵的定理定義,其它的推理思想都已散見於此書中,沒有必要再重複了。

全書以嚴密的邏輯思維作為經緯,展開了細致的論述。當你空閑時,不妨斟一杯咖啡或一杯清茶,將思想徘徊於其中,細細地品味一下這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