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物理學家牛頓認為時間是絕對的。
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認為時間是相對的。
“時間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這個問題具有相當的爭議性,我們也不妨花一些篇幅去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無論誰回答問題,他首先要做的事無疑是先弄清楚這個問題的意思。所以我們若要準確回答“時間到底是不是絕對”這個問題,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先弄清楚時間的意思。
那麼時間到底是什麼呢?
時間並不是絕對性意義的空無,它是真真確確存在於世界之上的,而世界之上隻存在著物質,任何不具備物質基礎的事物都不可能存在於世界之上。所以時間的存在必然是以物質的存在作為基礎,時間的性質必然是決定於物質的性質。由此我們可以知道:時間是物質客觀存在的表現,它的性質由物質“存在”這一種主要性質來決定!
弄清楚了時間的意思,下麵我們來探討一下時間是絕對的還是相對的。
我們知道,世界由力組成,力不生不滅、不增不減,因而力無始無終。由於力不生不滅、不增不減、無始無終,而時間是物質力客觀存在的表現,所以力代表的總體長度的時間無盡無終。
雖然力代表的總體長度的時間無盡無終,卻又時時在流逝和減少,因而我們並不能說力代表的時間的總體長度是絕對的。
時間是物質客觀存在的表現,它的性質由物質存在這一種主要性質來決定,而力存在的性質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地相同,因而力代表的時間的總體長度雖然無盡無終但也隻是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地相同。
同樣道理,由於力存在的性質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地相同,因此也導致了時間的流逝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地相同。也就是說,時間是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地均勻流逝而不是完完全全地均勻流逝的,大物理學家牛頓所認為的“時間會完完全全地均勻流逝”隻是作為人的假想形式而存在,在世界物質的客觀性質下是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的。
宇宙誕生後,力以引性為主要以斥性為次要合成了無窮無盡的物質,而不同個體的物質存在的性質是不同的,因而不同個體的物質由於存在性質的不同所代表的時間的長短快慢也就有了不同。又由於不同個體的物質的性質每時每刻都在合成力或分解力而不斷發生變化,因此不同個體的物質所代表的時間每時每刻都在發生變化。
由上可知,力代表的總體時間長度雖然無盡無終但隻會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地相同,時間隻是有限而接近於無限地均勻流逝而不會完完全全地均勻流逝,力合成的物質也根據各自存在性質的不同代表著快慢不同的時間,時間隻能是相對而不可能是絕對的。
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指出,時間的快慢就在於時空的彎曲程度,時空彎曲得越厲害,鍾會走得越慢,時間也就越慢。根據這一理論,在太陽表麵的鍾會比地球表麵的鍾要慢得多,而在黑洞表麵的鍾,更由於黑洞表麵時空的巨大“彎曲”而變得非常非常慢,達到時間的極限。
到底是不是這樣呢?下麵我們來分析一下。
首先,我們必須明白,時間與鍾並不對等,鍾隻是計算時間的器具,與時間並無必然的關係。如果鍾停止不動了,並不能代表時間也停止了;人類沒有鍾之前,也不代表之前是沒有時間;鍾走得快了,也不代表時間變快了;鍾走得慢了,也不代表時間變慢了。就算把全世界的鍾製造成走得極快,或把全世界的鍾製造成走得極慢,其實對時間都不會有任何的影響。因此,對於時間的理解,我們隻能從時間與物質之間的關係上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