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吉爾方法
1.成功存在著一定的規律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或看到一些成功者講述他們的成功故事,但不知你注意到沒有:講授成功學的往往不是這些成功者,他們往往都名不見經傳。
易發久同樣麵臨過這道難題,他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遭遇這道難題時的尷尬。當時一位學員大聲地問他:"易老師,你一直在教別人如何成功,請問,你自己是一個成功者嗎?"那時的易發久除了精神狀態還不錯之外,真是沒有什麼優勢可言,因此他無法回答是或不是。
然而今天情況不同了,這倒不是因為他在成功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而是他更加深信成功的背後存在著客觀規律,成功是有方法的。這幾年他所做的就是把成功當作專門的學問來加以係統研究,以期找出規律和方法所在。
關於這一點他說得非常精彩:"我選擇這一職業的初衷並非因為我已經很成功,而是因為我一定要成功,並且還要幫助普通人有計劃地取得成功;我並不認為我是在'教'別人如何成功,我隻不過是把我所認為最有價值的東西盡我所能地分享給大家,同時我也照自己所說的去做,並且立誌成為一個成功的實踐者。"
2.成功包含了五層含義
說到成功,每個人似乎都能作出不同的解釋,而易發久的答案卻很簡單,那就是字典上所說的"成功就是達到預期的目標"。但他對成功的理解又不僅僅局限於字麵上的這幾個字。
他說,成功的定義中至少包含了五層基本的含義。首先,就是要有一個預期的目標,沒有目標,成功也就無從談起。其次,預期的目標若沒有實現也不能叫成功。第三,成功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這裏有自己的標準、他人的標準和群體的標準。
有時大家對成功的理解不同,就是緣於不同的角度。易發久提醒大家需要注意的是,在成功麵前每個人要確立自己的標準,否則隻會去盲從於他人。再有就是要知道世界上有與自己不同的標準存在,這樣才能理解他人以及不同群體的想法。
第四就是成功是一個中性的概念,不是說所有預期目標的達成都叫成功,比如小偷將東西偷到手就不能叫成功。第五就是成功的目標應該是能夠被量化的,否則它就隻是一些想法和願望。
3.成功與否取決於人的內在因素
易發久認為一個人就如同一台電腦一樣,他自身也是由"硬件"和"軟件"係統組成的。但當身體條件、家庭背景、智力因素等"硬件"條件都一樣時,為何人們取得的成就還會不同呢?
他指出,這說明對成功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一個人的內在因素,即他的思維方式、信念、態度、自我期望、習慣等等。而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具備正確的思維方式、堅定的信念、積極的態度、高強度的自我期望、良好的行為習慣等等。
4.有什麼樣的思維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易發久說,他最早進入訓練師這一行是從進行銷售技巧訓練開始的。他當時發現,大部分銷售員的業績並沒有在學完技巧後得到持續的增長,經過跟蹤研究,他找到了問題的所在:銷售人員業績的創造80%不來源於技巧本身,而是出自對待銷售的"心理狀態"。於是他將訓練集中在銷售心理的訓練上,結果效果立竿見影。這使他感悟到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一開始僅僅在於思考問題的方式不同。
所以他指出,人的改變會遵循一定的軌跡,即:結果決定於行為,行為決定於態度,態度決定於信念,信念決定於自我期望。
有什麼樣的內心期望,你就會選擇什麼樣的信念,接著就會有什麼樣的處事態度以及什麼樣的行為,於是也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結果。在你的心目中,你認為自己是什麼你就會成為什麼。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平平淡淡的人,你的結果就真的是平平淡淡;如果你認為自己注定是一個不平凡的人,你的結果就常常會幹出一番大事業。
所以,積極思維者,得到積極的結果;消極思維者,得到消極的結果。人有什麼樣的思考問題的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對事物的看法沒有對錯之分,隻有積極與消極之分。
易發久喜歡給大家舉這樣一個例子:兩個秀才在趕考的路上遇到了一支出殯的隊伍。於是第一個秀才想:考試的日子遇到棺材真倒黴,他的心情也自然受到了影響,結果名落孫山。而另一個秀才卻想:棺材與"官"、"財"二字正好諧音,這不意味著好運當頭嗎?受此影響他在考試中發揮出色,結果金榜題名。
所以易發久引用叔本華的一句話指出:事物的本身並不影響人,人們隻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他說:"對事物的看法,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但有積極與消極之分,而且每個人都必定要為自己的看法承擔最後的結果。"
那麼積極與消極的人對事物的看法到底有什麼不同呢?積極思維者對事物永遠都能找到積極的解釋,然後尋求積極的解決辦法,最終得到積極的結果。接下來積極的結果又會正向強化他積極的情緒,從而又使他成為更加積極的思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