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中國商人從杭州、明州、泉州、廣州等地出發,遠航至南洋群島、印度和阿拉伯國家,與當地人交換各自的物品,這在交通發達的今天都不是一件多麼容易的事情。中國商人帶去的主要是絲綢、瓷器等日用品,而換回來的則是檀香、樟腦、大黃、丁香、豆蔻、金、銀、馬、象等物品。
元代雖然短暫,但也不甘寂寞,從草原上起家的蒙古人居然對海上貿易情有獨鍾,蒙古貴族們在泉州、上海、杭州、慶元、溫州、廣東等地設置了專門管理海上貿易的政府機構——市舶司,出口絹緞、瓷器,換來珍貴藥材和其他急需的物品。
明太祖建國伊始就派大臣楊載等分別前往安南、占城、爪哇、日本等國家傳達明朝建國的“上諭”,再遣使到安南、爪哇、琉球等宣布明朝的國策,歡迎各國來與明朝進行貿易。
清代由於初期曾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嚴禁海上貿易,不過民間商業往來不是那麼容易禁止的,江南的絲織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生產力大大提高,急需與國外互通有無,在執行海禁政策20年後還是有限度地在廣州一地恢複了海上通商。開禁之後,大量的中國人載運絲織品銷往海外,更多的外國商人攜帶金銀財寶來到中國購買他們眼中的高貴消費品。海上絲綢之路的結果是各國紡織品交流活躍,極大地促進了各國紡織品的發展。
海上絲綢之路,不僅使得中國商品走遍世界,極大豐富了人民的生活,為國民帶來了滾滾財富,提升了國家的經濟實力。更重要的是,由於人員往來頻繁,中國文化深遠影響了世界,中國成為那個時代當之無愧的領袖。可以說,古代中國的聲望、國威,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了海洋這個媒介而達到了頂點。
2.鄭和之後……
世界航海史上,有著幾個赫赫有名的人物,如哥倫布、麥哲倫等人。可以說,他們的名字代表了一個時代——海洋時代的開啟。
因此現代人提起地理大發現,提起大航海時代,首功一定是記在他們的身上。但少有人知的是,如果要論真正的大航海家,哥倫布還根本不夠資格,這項桂冠應該戴在一個中國人的頭上,他就是中國航海的傑出代表——鄭和。
明朝初年,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足。紡織、冶鐵、瓷器、印刷、造船等技術得到了極大地發展,老百姓都希望能夠和外國通商,東南亞各國也遣使通好,並表示希望與明朝往來。
明成祖朱棣想要宣揚國威於海外,同時也為了掃清來自海上的威脅,便派深受他賞識的三寶太監鄭和,率領一支史無前例的龐大海軍,浩浩蕩蕩地開始了一場航海壯舉。由此也可以知道,當時的中國人已有了優越的造船技術,才能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海上活動。
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技術力量最高的船隊,光是各種船隻的建造技術就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
鄭和船隊中體積最大的是鄭和本人乘坐的旗艦,叫做“寶船”。
寶船長四十四丈四尺、寬十八丈,載重量八百噸。這種船可容納上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僅是它的一個鐵舵就需要兩三百人才能搬動,它的舵頁長達十幾米,可見其船隻的體積多麼巍然高大,是名副其實的巨無霸。
還有一種叫“馬船”,長三十七丈、寬十五丈,是專門用來在船與船之間運兵的。還有一種叫“糧船”,長二十八丈、寬十二丈,專門運輸糧食馬匹。還有“坐船”用於載人,“戰船”用於保衛船隊。
可見,鄭和所率領船隊的船隻,分工明確細致,是一支以寶船為主體的規模宏大的集團式無敵艦隊,完全能匹敵現在的航母戰鬥群。
再看鄭和下西洋的人數,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都在27000人以上,當時西方的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少則100人左右,多者不過將近300人。航海人數的多少,直接反映了一支船隊的實力,因為人數越多,越需要更強的後勤保障、通訊指揮與調動,更反映了嚴密的組織性、超強的紀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