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中國海洋與海權(1)(1 / 3)

1.遠去的輝煌——海上絲綢之路

要說中國人不重視海洋,其實也並不準確,因為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已經在充分利用海洋為國家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服務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是古代中國合理利用海洋的例證。

追根溯源,絲綢之路隻是當時對中國與西方所有來往通道的統稱。除了中國西北內陸那條著名的陸上絲綢之路外,還有一條經過海路到達西方的路線,這就是俗稱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有據可查的最早的曆史記載是起始於秦漢時期,經過長期不斷的中西方人員往來摸索,在三國、隋朝時期得到了重大的發展,而海上絲路真正的繁榮與全盛期則是中國的唐宋時期。

遺憾的是明清時期以後,由於政府的海禁政策,這條溝通東西方的大動脈漸漸失去了往日的輝煌。

作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通道,“海上絲綢之路”早在中國秦漢時代就已經出現。早自漢朝,中國東南亞各國已經有了往來,一部分通過陸路,更大一部分就是通過海路進行的。發展到隋唐,從中國泉州港出發的貨船運送的主要貨物是絲綢,這也是海外諸國最需要的物品,因此史學家就把這條連接東西方的海道叫作海上絲綢之路。

宋元時期,除了絲綢,瓷器越來越成為出口的主要貨物,故而也有人稱之為“海上陶瓷之路”。當然,它還有一個別稱,叫做“海上香料之路”,那是因為回來的中國商船從海外帶回來的大多是一些香料,比如最受歡迎的乳香等。

唐宋時期海上絲路發展到鼎盛,在這條線路上,中國的絲綢、陶瓷、茶葉遠銷亞非歐,西方的象牙、犀角、藥材等源源不斷進入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使中國的對外貿易一度達到了頂點。

海上絲綢之路是古代海道交通大動脈,著名的旅行家馬可·波羅就是由陸上“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然後由“海上絲路”返回本國的。這條公元三世紀以來形成的最長的遠洋航線道路從今天的廣州起航,沿著南中國海經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和地區,出馬六甲海峽到達印度洋、波斯灣,最後進入阿曼灣、亞丁灣和東非海岸,沿途經過了今天的印度、斯裏蘭卡、巴基斯坦、伊朗、伊拉克、坦桑尼亞、也門、阿曼、巴林等90多個國家和地區。

現代學者有很多人都認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甚至比西域的路上絲綢之路還要早。公元前111年,漢朝平定南越時就打通了通向南海各國的海上通道,漢武帝曾派使者前往南海海域進行官方貿易,最遠到達今天的斯裏蘭卡。

據古籍記載,當時從嶺南的日南、徐聞、合浦等地乘船,沿著海岸線航行,5個月左右可到達馬來半島;繼續航行4個月,即可到達今天的泰國西海岸;在泰國西岸航行20多天後登陸,步行可以到達緬甸西南部;再從那裏坐船航行60天左右就能抵達黃支國。黃支國就是今天印度南部海岸康契普臘姆,據中國史籍記載,黃支國風土人情很接近中國的海南,也是一個人口眾多的繁華之地,尤其出產碩大的珍珠,而這正是當時中國上層社會最喜愛的奢侈品。大約在公元前1世紀以後,黃支國開始與中國的漢朝來往,雙方以黃金、絹絲、明珠等互相交換貿易,一度十分興盛。

在公元前後,外國商人和使節已經成規模地穿梭來往於中國沿海,還多次進入內地。尤其是中國史籍記載的大秦王安敦派使團由海路來到中國,向漢朝貢獻象牙、犀角、玳瑁等珍稀物品的故事,更是傳為佳話。雖然現在有不少學者都質疑這個使團的身份,認為他們根本不是由羅馬皇帝派遣的,因為他們所呈獻的禮物與大秦王安敦的身份實在不太相符,也不是羅馬當地的土特產。但是毫無疑問,這一事實充分證明,當時東西方的海路通道已經完全對接,中西方的人員和物資往來已經比較頻繁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的絲織物出口更為普遍。日本的和服世界知名,不過不少人可能並不知道,和服還有一個名字叫吳服,最早就是由杭州運輸來的絲織物。因為杭州古代稱“吳”,所以從這裏產出的絲織物通稱吳服。今天的日本不少服裝店仍然還叫吳服店,其起源就在於此。

《三國誌·魏誌》的記載確切表明當時羅馬商人大部分都是從海路來中國的。東晉時期的高僧法顯效法玄奘和尚前往印度取經,去的時候走的是西域的陸上絲綢之路,回來走的就是海路。

唐朝時期,絲綢之路雖然發達一時,但大部分走的還是陸路,這是因為唐代對外貿易的物品主要為絲綢,少量貨物走海路。但到了宋代,海上貿易占據了當時對外貿易的一多半,因為宋代對外出口的大多是瓷器。而且宋代是一個重文輕武的朝代,國家的強大不是依靠武力,而是依靠經濟,當時的商品經濟已經發展到了一個相當的高度,也難怪宋代是中國曆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如果用今天的GDP概念來統計的話,當時的宋朝經濟最高峰時占了世界經濟的80%左右。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因為如今世界第一的美國,其經濟總量也不過占了世界經濟的23%多。80%意味著當時的宋朝經濟相當於今天的美國、日本、德國、英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澳大利亞、加拿大這些發達國家經濟的總和,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海外貿易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