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低碳示範:先行的氧吧生活(3)(3 / 3)

比利時生態設計師文森特設計的諾亞生態方舟將是人類最後的棲身地。它呈圓盤形狀,直徑達到1000米,上麵修建有三個碼頭和三座“人造山脈”,猶如盛開的百合花花瓣,大約可容納五萬人正常生活。它是一個真正的“雙棲海上城市”——它的上半部分露出海麵,與陸地建築沒有區別;而整個城市的下半部分則浸沒在水下,又令它猶如船隻一樣可以四處漂流。它是一座可以自給自足的智能型生態人工島,它將利用太陽能、風能、潮汐能等提供主要能源。所有建築外立麵“人造山脈”表麵的牆和屋頂都幾乎經過了綠化,上麵覆蓋著草坪,並都采用特殊材料,可以通過吸收陽光產生光合作用形成能源。並且它的外立麵由銳化鈦(表麵附有二氧化鈦的聚酯纖維)製成,能在紫外線作用下通過光觸媒作用吸收大氣汙染。

在“諾亞方舟”的中央,是一個巨大的湖泊,它被三座“人造山脈”環繞,讓島上居民時刻都能享受“湖光山色”。而“諾亞方舟”水下部分的外殼為全透明材料製造而成,讓居民隨時都能在水下餐廳中一邊進餐一邊欣賞海底美景,從而在“陸地生活”和“海底生活”之間自由切換。湖泊還可以收集雨水,並經過淨化之後為居住在“諾亞方舟”上的居民提供生活淡水。水下部分也將是這座“諾亞方舟”生態環境中的重要一環,其中將養育有大量海洋浮遊生物和植物,它們可以充分吸收分解居民生活產生的二氧化碳和廢棄垃圾,並將之轉換成有用的氧氣和電力,從而令方舟成為一個高效率的生態係統。

(3)滬上·生態家——演示未來都市生態住宅

在這座未來建築裏,不同類型的能源都能被集中收集上來,甚至能夠根據不同住戶的實際需求進行轉化。不必擔心停電,屋頂上的光伏電池、漂亮的風車都可以提供能源。即使在無風、無太陽的情況下,廚房裏的燃料電池也能夠提供家庭能源的基本需要,滿足三口之家用電和生活熱水需求。此外,漂亮的薇藻屏風與圍欄不僅起到了美化環境的作用,還可以吸收室內的二氧化碳,淨化生活空間。更為重要的是,光伏與建築的完美結合,更是實現了建築從耗能到節能的華麗轉變。

這座“豪華”的生態住宅,具有五大關鍵字:風、光、影、綠、廢。

風:“滬上·生態家”是一棟風導向建築,迎合上海夏季主導季風方向。橫向和縱向都有充足的風道,橫向的穿堂風,底層有導風牆,形成入口自然通風、遮陰場所。

光:一方麵強化自然采光,不僅設置了采光中庭和“老虎窗”,連水池麵的反射光也考慮進去了;另一方麵充分利用太陽能,除了南向坡屋頂,在南立麵陽台也安放了薄膜式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把太陽能光伏發電係統放在外立麵,是一種新嚐試,將來對非頂樓的居民是一個福音。

影:建築自體造“影”,南立麵花窗白牆與凹進陽台錯落有致,建築自遮陽效果顯著,底層入口等區域挑空,通過建築自體形成範圍較廣的陰影區,免除排隊等候參觀者的日曬之苦;遮陽係統如“影”隨行,自動調節。

綠:“滬上·生態家”由上海植物園專家選取適合上海地區和土壤條件的鄉土植物,並負責維護。在智能化控製綠化微灌係統的支持下,各類植物均實現現場整體拚裝,並可根據氣候變換等原因輕鬆調整植物種類。

廢:15萬塊老石庫門青磚,砌築建築立麵灰磚“呼吸牆”,生態核、鋼樓梯等所用的鋼材,是由舊廠房拆遷回收的型鋼處理加工而成,內隔牆材料來自建築垃圾混凝土、脫硫石膏、長江口淤泥、粉煤灰,等等……“滬上·生態家”通過對舊房拆遷材料的回收利用、對城市固體廢棄物循環利用,變“廢”為寶。

這些綠色奢華的低碳建築離我們的生活並不遙遠,作為一種資源節約、環境友善且能源自給的建築典範,它們代表了人類居住的未來,是不可逆轉的潮流,充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