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地球上具有生命存在的自身條件:其一是日地距離適中,使地球表麵的平均氣溫為15℃,有利於生命過程的發生和發展。如果地球距離太陽太近,則由於熱擾動太強,原子根本不能結合在一起,也就不可能形成分子,更不用說複雜的生命物質了。如果地球距離太陽太遠,溫度過低,分子將牢牢地聚集在一起,隻能以固態和晶體存在,生物也無法生存。其二是地球的體積和質量適中,其引力可以使大量氣體聚集在地球周圍,形成包圍地球的大氣層。這樣,一方麵大氣經過長期的演化,逐漸形成了以氮和氧為主的適合生物呼吸的大氣;另一方麵大氣的熱力作用,即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氣對地麵的保溫作用,既降低了白天的最高氣溫,又提高了夜晚的最低氣溫,使晝夜溫差不至於太大,形成了適合人類生存的溫度環境;再則由於太陽輻射對時空加熱的不均勻,導致大氣的運動,它使高低緯度之間、海洋和陸地之間的熱量和水汽得到交換,保證了它們之間的熱量和水汽趨向平衡,使地球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進一步改善和擴大。
地球在形成初期溫度比較低,也沒有分層結構。後來在隕石轟擊、HBN放射性衰變發熱和地球的內部重力收縮等的作用下,地球的溫度逐漸增加起來。隨著溫度的升高,地球內部的物質也發生了變化,一些物質出現了局部熔融的現象。在重力作用下,本來處在地球外部的較重的物質開始慢慢下沉,液態的鐵等重元素沉到了地球中心,形成地核。同時,地球內部較輕的物質上升。地球內部發生了一係列的對流和化學分離,就逐漸形成了地殼、地幔、地核等圈層。
緊接著就是地球大氣的形成。在地球形成初期,原始大氣全部跑到了宇宙空間。後來,地球上的溫度上升,地球內部的物質重新組合,地球內部氣體也上升到地麵,形成第二代地球大氣。這層大氣在綠色植物出現之後又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在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影響下,它逐漸發展成為現代的大氣。
有了大氣圈,地球上也就慢慢出現了陰、晴、雨、雪等各種天氣變化。首先,地球內部的結晶水汽化,進入大氣層。在遇到低溫的時候氣態的水便凝結、降雨,落到了地麵。在這個降水過程。原始的海洋慢慢形成,為原始生命的出現提供了溫床。到了30億年~40億年前,地球開始出現單細胞生命。
原始生命出現後,人類給地球的發展劃分了五個“代”,依次是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每一代還被劃分為若幹個“紀”。古生代從遠到近劃分為寒武紀、奧陶紀、誌留紀、泥盆紀、石炭紀和二疊紀;中生代劃分為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新生代劃分為第三紀和第四紀,這就是通常意義中人們所說的“地質年代”。
太古代是距今24億年以前的那個時候。但是原始的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已在地球表麵形成。地殼活動頻繁,火山時而爆發。鐵礦在這個時候形成,最低等的原始生命開始產生。距今24億年~6億年是元古代,這時的地球被大片海洋掩蓋著,晚期才出現了陸地。地球上的生物到此時已發展到了海生藻類和海洋無脊椎動物。古生代距今有6億年~2.5億年,海洋中已經出現了幾千種動物,有些已經走上陸地,成為陸上脊椎動物的祖先。此時高大茂密的森林後來都變成了大片的煤田。中生代曆時約1.8億年,從距今2.5億年一直到距今0.7億年。這個時候恐龍稱霸一時,原始的哺乳動物和鳥類出現了。蕨類植物逐漸被裸子植物所取代,這些生物後來都變成了許多巨大的煤田和油田。許多金屬礦藏也都是在這個時候形成的。在距今7000萬年的時候,地球進入了新生代。被子植物在此時有了大的發展,各種食草、食肉的哺乳動物空前繁盛,最終導致了人類的出現。
三、生命的讚歌
假如生命是花,花開時是美麗的,花落時也是美的。我要把生命的花瓣,一瓣一瓣撒在人生的旅途上;假如生命是草,決不要因此自卑,要聯合所有的同類,毫不吝嗇地向世界奉獻出屬於自己的一星淺綠,大地將充滿活力……
這是詩人對生命的讚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