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誰弄髒了地球的外衣(3)(3 / 3)

交通汙染已成為影響城市大氣汙染的重要因素

隨著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城市機動車保有量在不斷增加,我國大氣汙染正由煤煙型汙染轉向煤煙與交通混合型汙染。

由於城市人口密集,交通運輸量加大,機動車排氣汙染在城市大氣汙染中所占比例也不斷上升。全國汽車保有量年增長率保持在13%,特別是一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如北京、廣州、成都、上海等地方機動車數量增長速率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隨著小汽車走入中國百姓家庭,城市交通汙染將進一步加劇。

根據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的預測,按目前的控製水平,到2010年,機動車汙染物排放量將比2000年增加一倍左右,再加上用車維修保養差、報廢年限長、交通擁堵嚴重,機動車對大氣汙染的影響程度越來越大。據監測,在北京和廣州,約80%的一氧化碳來自汽車源的排放,氮氧化物也有41%左右來自於汽車源。

近年來,許多城市交通幹線兩側一氧化碳超標嚴重,如天津市區主要交通幹線一氧化碳超標幾倍至十幾倍;長沙市幹道中心點一氧化碳超標4倍,年超標率為40%。汽車保有量的增加和尾氣排放量的增大,對城市大氣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城市地麵揚塵和沙塵造成總懸浮顆粒物濃度偏高

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建設中地麵揚塵、建築揚塵、土壤風蝕揚塵等均對空氣中顆粒物濃度有較大影響,城市大氣中的主要汙染物總懸浮顆粒物的來源也日益複雜。另外,不合理的道路清掃方式和灑水不夠,極易造成二次揚塵汙染。

更為嚴重的是北方生態環境失調、綠化覆蓋率低、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造成土地荒漠化。目前,我國北方沙塵天氣的不斷出現,與過去相比,頻次增加,程度加重,影響範圍逼近長江流域,嚴重影響了經濟社會活動和人們的正常生活。

防治大氣汙染重現湛藍天空

全人類隻有一個地球,共用一個大氣圈,大氣汙染所造成的傷害是沒有國界限製的,全球性大氣汙染所帶來的災害,危及到每一個人的,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受到嚴峻的挑戰。因此,綜合治理全球性大氣汙染需要全人類共同努力。

倫敦的大氣治理措施及成效

提起倫敦,我們總要冠以“霧都”的稱號,然而今日的倫敦早已不再是名副其實的霧都。倫敦經曆了漫長的治理空氣汙染的過程。

19世紀末期的倫敦輝煌卻又灰蒙蒙。由煤碳支撐的工業革命,讓倫敦城內遍布工廠,家庭也燒煤取暖,煤煙排放量急劇增加。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經常在城市上空籠罩多天不散。因此,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文藝作品中的倫敦,無一不是霧蒙蒙的。福爾摩斯和華生每次出場,都伴著霧色,不是作者柯南道爾為了增加神秘感,而是那時的倫敦真的經常有霧。

英國於1875年通過公共衛生法案,嚐試減少城市汙染。但並無質的改觀。

1952年12月4日,倫敦上空的冷高壓導致大氣濕度增加,風力微弱,汙染物難以擴散,嗆人的濃霧彌漫全城5天之久,幾天內死亡人數比平時增加了4000人,成為著名的“倫敦大霧”事件。那是倫敦空氣質量記錄中最不堪回首的一段時光。類似的煙霧災害隨後又發生過幾次,引起英國人的極大震動。

1956年,英國政府首次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冬季采取集中供暖;在城市裏設立無煙區,區內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煤煙汙染的大戶,如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等遷到郊區。1968年又頒布了一項清潔空氣法案,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汙染物。1974年出台空氣汙染控製法案,規定工業燃料裏的合硫上限。一係列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二氧化硫汙染。到1975年,倫敦的霧日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徹底摘掉了霧都的帽子。

但故事並未完結。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數量持續增加的汽車取代煤成為英國大氣的主要汙染源。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車排放的汙染物成為密切關注的對象。從1993年1月開始,所有在英國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汙染。1995年,英國通過了《環境法》,要求製定一個治理汙染的全國戰略。後者於1997年3月份出台,該法根據國內、歐盟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準,設立了必須在2005年前實現的汙染控製定量目標。

為減少汽車尾氣排放,同時為倫敦中心區緩堵,從2002年開始,倫敦市政府大力扶持公共交通,並向進城車輛征收進城費,計劃到2010年,市中心的交通流量減少10%到15%。政府還鼓勵居民購買排氣量小的汽車,推廣高效率、清潔的發動機技術以及使用天然氣、電力或燃料電池的低汙染汽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