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二氧化碳以外,大氣中含有的另一些氣體,如甲烷、氯氟烴、一氧化碳等,也都是不容忽視的“溫室氣體”。雖然甲烷的數量不如二氧化碳那麼多,但產生“溫室效應”的能力卻是二氧化碳的20~60倍。據估計,每年進入大氣中的甲烷總量為4—6億噸,大多數與人類的活動有關。甲烷主要來自於填埋垃圾,水稻根部厭氧微生物的分解,全世界煤礦、石油、天然氣的開采和輸送,反芻動物胃部的發酵,牲畜飼養場及廢水的處理,以及生物質的燃燒等過程。
不用說,溫室氣體越多,溫室效應越強.地球的氣溫也越高。20世紀80年代的平均氣溫要比19世紀的下半葉約高0.6℃。氣象學家們預測,2025年全球平均氣溫將比現在升高1℃,到21世紀的中葉將上升1.5℃~4.5℃。這就是說,今後幾十年中,地球變暖的速度將是上個世紀的10~15倍!結果是我們的地球將變成一個被“烤焦了的行星”。
在20世紀,地球升溫了整整0.7攝氏度。緯度越高的地區增溫幅度越大,許多城市的夏季溫度超過了38℃。1994年夏季,科威特首都科威特城,8月18日最高氣溫達到51攝氏度。1992年9月13日,吉尼斯世界記錄大全記載下了利比亞沙漠出現的全球有史以來最高氣溫——58攝氏度。1988年希臘的熱浪造成數十人死亡,同年的中國,因熱浪而死亡的人數達到700人,數百萬人中暑。
而且“溫室效應”的可怕後果是全方位的。旱澇災害會頻繁發生,熱帶多雨地區洪澇威脅會更加嚴重,炎熱少雨地區旱災將成為“家常便飯”,亞熱帶的農業將大麵積減產;塵暴有增無減,台風更加猛烈;許多生物由於適應不了氣候變化而被淘汰,生態平衡失調;森林覆蓋率減少11%,沙漠麵積擴大3%;氣候變暖還將給某些病原體及其傳播媒介提供理想的繁殖條件,全球人口中將有一半成為瘧疾、血吸蟲病、登革熱等傳染病的受害者。
不過,目前人們最擔心的問題,還是由於氣溫升高,海水膨脹,冰雪融化而引起的海平麵上升。過去的100年中海平麵已經上升了10厘米~15厘米,到2030年將上升30厘米,100年後可能上升1米左右。
海平麵上升會帶來非常嚴重的後果:淹沒沿海大片低地,使它們消失在白浪滔滔之中;許多島國或島嶼,如馬爾代夫、塞舌爾、巴哈馬、基裏巴斯、圖瓦盧以及中途島、比基尼島、聖誕島等,將部分甚至全部被海水吞沒。海拔高度接近海平麵或低於海平麵的國家,如孟加拉國,六七十年後每逢雨季將有1/3的國土被淹沒到3米多深的水下;所有沿海國家都會受到海水入侵的威脅,他們將為保護沿海城市和土地付出高昂的代價。
地球的保護傘破了個洞
地球上空在距地麵20千米~30千米的平流層中下層的臭氧層,是地球上人類及其他生物,免遭太陽紫外線傷害的“保護傘”。
臭氧是一種不穩定的具有特殊“新鮮”氣味的氣體,在常溫下呈淺藍色,具有很強的氧化能力,殺菌作用快、效果好,而且有去除色、味的特點。雖然臭氧在地球大氣中含量極少,其平均濃度按體積比僅為3%左右,但它能強烈吸收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從而使到達地麵的紫外輻射,少到使生物體能夠承受的程度。如果這一“保護傘”受到破壞,太陽紫外線就會長驅直入,到達地麵的輻射就會增強,嚴重危害人類和生物的正常生長。
按照科學家的說法,原始生命誕生在海洋裏,後來大氣層中逐步形成了臭氧層,生命才得以離開海洋,開始浩浩蕩蕩地向陸地進軍。
可是,經過億萬年的漫長歲月才形成的臭氧層,如今卻正遭到人類活動的破壞。
自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來,在南極的大氣觀測中發現,南極地區上空10千米~20千米處的平流層中下層,9月、10月的臭氧含量在逐年減少,到1985年僅為正常值的60%~70%。1985年5月,英國南極考察隊的科學家首次報道,他們在南極上空發現了一個巨大的臭氧層“空洞”。所謂“洞”,倒不是說裏麵什麼也沒有,隻是臭氧的含量比正常水平要少很多。臭氧減少的區域位於南極點附近,呈橢圓形,其範圍有逐年擴大的趨勢,1985年已相當於美國的麵積。這一現象被稱為南極臭氧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