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被吞噬的土地(2)(2 / 3)

我國荒漠化土地中,以大風造成的風蝕荒漠化麵積最大,占了160.7萬平方千米。據統計,70年代以來僅土地沙化麵積,每年就有2460平方千米。

土地的沙化給大風起沙提供了物質源泉。因此我國北方地區沙塵暴(強沙塵暴俗稱“黑風”,因為進入沙塵暴之中常伸手不見五指)發生越來越頻繁,且強度大、範圍廣。1993年5月5日新疆、甘肅、寧夏先後發生強沙塵暴,造成116人死亡或失蹤,264人受傷,損失牲畜幾萬頭,農作物受災麵積33.7萬公頃,直接經濟損失5.4億元。1998年4月15~21日,自西向東發生了一場席卷我國幹旱、半幹旱和亞濕潤地區的強沙塵暴,途經新疆、甘肅、寧夏、陝西、內蒙古、河北和山西西部。4月16日飄浮在高空的塵土在京津和長江下遊以北地區沉降,形成大麵積浮塵天氣。其中北京、濟南等地因浮塵與降雨雲係相遇,於是“泥雨”從天而降。寧夏銀川因連續下沙子,飛機停飛,人們連呼吸都覺得困難。

據記載,我國西北地區從公元前3世紀到1949年間,共發生有記載的強沙塵暴70次,平均31年發生一次。而建國以來近50年中已發生71次。雖然曆史記載與現今氣象觀測在標準上差異較大,但沙塵暴越來越多是不爭的事實。

根據對我國17個典型沙區,同一地點不同時期的陸地衛星影像資料進行分析,也證明了我國荒漠化發展形勢十分嚴峻。毛烏素沙地地處內蒙古、陝西、寧夏交界,麵積約4萬平方千米,40年間流沙麵積增加了47%,林地麵積減少了76.4%,草地麵積減少了17%。渾善達克沙地南部由於過度放牧和砍柴,短短9年間流沙麵積增加了98.3%,草地麵積減少了28.6%。此外,甘肅民勤綠洲的萎縮,新疆塔裏木河下遊胡楊林和紅柳林的消亡,甘肅阿拉善地區草場退化、梭梭林消失……一係列嚴峻的事實,都向我們敲響了警鍾。

對於受荒漠化威脅的人們來說,荒漠化意味著他們將失去最基本的生存基礎——有生產能力的土地的消失。造成荒漠的原因很多,主要是氣候等自然原因,如全球變暖、北半球日益嚴重的幹旱半幹旱化趨勢等。但是人類活動,如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破壞森林植被等,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土壤侵蝕導致水土流失

水土流失是土壤侵蝕最主要的形式。侵蝕強度受地麵坡度、坡長、坡形與坡向、土質、地麵覆蓋、溫度與濕度,以及降水強度等許多因素影響。

地球自有地質和自然地理過程以來,就開始了侵蝕過程。因此,可區分為人類出現以前和以後的侵蝕。人類出現以前的侵蝕完全受製於地質和自然地理過程,一般來說,速率是比較緩慢的。人類出現以後發生的水土流失是由於人類不適當的生產活動,或加劇了人類出現以前的侵蝕過程的發展,或造成新的流失區域。

水土流失可表現為麵蝕、溝蝕和塌失等形式。它的危害不僅造成受蝕地區肥沃表土的損失,地麵的支離破碎,導致土地退化,如我國的黃土高原就是個十分典型的例證。侵蝕還可危及相鄰的下遊地區,造成堆積和掩埋,甚至造成嚴重的環境問題,如黃河下遊的淤積與河床不斷提高所引起的洪澇危害。

土壤侵蝕同樣是個世界性問題。為此,聯合國組織的250多名科學家用了3年時間對全球規模的土壤狀況進行調查和評估時發現,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由於土壤侵蝕及過度放牧、濫伐森林及不當的農耕方法,毀壞了10.5%的肥沃土地。從百分比看,中美洲退化的情況最嚴重,24%的耕地受到影響。從絕對麵積看,亞洲退化的耕地最多,達4.5億多公頃。全世界大約有900萬公頃耕地完全被毀,而且不能恢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