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被吞噬的土地(2)(1 / 3)

荒漠化是指在幹旱、半幹旱和某些半濕潤、濕潤地區,由於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等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土地退化,它使土地生物和經濟生產潛力減少,甚至基本喪失。也就是由於大風吹蝕,流水侵蝕,土壤鹽漬化等造成的土壤生產力下降或喪失,都稱為荒漠化。

荒漠化大致有四類:一是風力作用下的,以風蝕地、粗化地表和流動沙丘為標誌性形態。二是流水作用下的,以出現劣地和石質坡地作為標誌性形態。三是物理和化學作用下的,主要表現為土壤板結、細顆粒減少、土壤水分減少所造成的土壤幹化和土壤有機質的顯著下降,結果出現土壤養分的迅速減少和土壤的鹽漬化。四是工礦開發造成的,主要表現為土地資源損毀和土壤嚴重汙染,致使土地生產力嚴重下降甚至絕收。

沙漠化和荒漠化是普遍存在的、嚴重地導致土地退化的兩個過程,是當今世界最嚴重的環境與社會經濟問題。從概念上講,荒漠化比沙漠化的含義更廣,沙漠化是荒漠化的一部分。另外,在人為的影響下,陸地生態係統貧瘠化也屬於荒漠化的一部分。荒漠化過程主要出現在幹旱與半幹旱地區,但也可能出現在其他地區。造成荒漠化的原因很多,除沙漠化過程外,還可因土壤侵蝕、土壤僵硬化、鹽漬化、土壤結殼、肥力喪失、氣候變遷,以及過度放牧和過度采樵等造成。

荒漠化及其引發的土地沙化被稱為“地球潰瘍症”,危害表現在許多方麵,在全球幹旱和半幹旱地區發生的土地“荒漠化”,不僅造成了長期的農業和生態退化,還曾引發過嚴重的環境災難。80年代非洲撒哈拉地區發生的大災荒,就是荒漠化引起的最引人注目的一次環境災難,難民的悲慘景象震驚了全世界。事實上,曆史上一些繁盛一時的文明的神秘消失,往往同土地荒漠化有著直接或間接的聯係。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曾三次係統地評估了全球荒漠化狀況。從1991年底聯合國環發大會準備報告的評估結果來看,全球荒漠化麵積已從1984年的34.75億公頃增加到1991年的35.92億公頃,約占全球陸地麵積的1/4,已影響到了全世界1/6的人口(約9億人),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1996年為止,全球荒漠化的土地已達到3600萬平方千米,占到整個地球陸地麵積的1/4,相當於俄羅斯、加拿大、中國和美國國土麵積的總和。全世界受荒漠化影響的國家有100多個,盡管各國人民都在進行著同荒漠化的抗爭,但荒漠化卻以每年5—7萬平方千米的速度擴大,相當於愛爾蘭的麵積。據估計,在全球35億公頃受到荒漠化影響的土地中,水澆地有2700萬公頃,旱地有1.73億公頃,牧場有30.71億公頃。從荒漠化的擴展速度來看,全球每年有600萬公頃的土地變為荒漠,其中320萬公頃是牧場,250萬公頃是旱地,12.5萬公頃是水澆地。另外還有2100萬公頃土地因退化而不能生長穀物。

非洲大陸有世界上最大的旱地,大約是20億公頃,占非洲陸地總麵積的65%。整個非洲幹旱地區經常出現旱災,目前非洲36個國家受到幹旱和荒漠化不同程度的影響,估計將近5000萬公頃土地半退化或嚴重退化,占全大陸農業耕地和永久草原的1/3。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調查,在撒哈拉南側每年有150萬公頃的土地變成荒漠,在1958年~1975年間,僅蘇丹撒哈拉沙漠就向南蔓延了90~100千米。亞大地區也是荒漠化比較突出的一個地區,共有8600萬公頃的幹旱地、半幹旱地和半濕潤地,7000萬公頃雨灌作物地和1600萬公頃灌溉作物地受到荒漠化影響。這意味著亞洲總共有35%的生產用地受到荒漠化影響。遭受荒漠化影響最嚴重的國家依次是中國、阿富汗、蒙古、巴基斯坦和印度。從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的分布情況來看,亞洲是世界上受荒漠化影響的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我國荒漠化形勢也十分嚴峻。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較嚴重的國家之一,具有荒漠化麵積大、分布廣、類型多等特點。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麵積超過262.2萬平方千米,占國土總麵積的27.4%,其中沙化土地麵積為168.9萬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華北、東北13個省區市。有近4億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影響,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為541億人民幣。在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旗,30年間流沙壓埋房屋2200多間,近700戶村民被迫遷移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