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大金主劉華笙(1 / 2)

堂客,在很多地方的俚語中都有這個詞,一般指的是婦女或老婆,在棗城這個詞意思差不多,多指老婆,但詞性可就含貶義了。

八九十年代的棗城地區,夫妻吵架時粗俗的丈夫都會用“你個騷堂客”這句話來罵自己的老婆。

劉傾雲對接待說道:“沒錯,他就是我的堂客,也就是內人,家屬!歧視我們是咋了?”

接待一看他們的身形樣貌還真信了,一想到同性之合心裏直犯惡心,連說:“不歧視,不歧視!算了多一個不多,進去吧。”

說完便向後來的宗親迎上去,並安排人帶領就座。

劉傾雲進了宴會大廳才知道為什麼父親懶得來,好的位置都是有頭有臉的宗親坐的,什麼幹部、企業家、大作家大畫家之類,剩下的就是按賓客來自的不同地區劃分成各自的就餐區域。

而且別人坐的都是帶靠背的高端木椅,劉傾雲二人則領了兩個塑料凳,被工作人員安排在角落裏和安保人員們坐一桌,旁邊就是出入洗手間的過道。

劉傾雲倒不是有任何看不起安保人員的意思,隻是覺得既然是劉氏宗親聯誼會,那都是劉氏宗親,為什麼受到這麼大的區別對待,況且自己還是棗城地區唯一的劉秀直係後裔代表。

從就餐開始前,大廳前排區域的精英們就開始受邀輪番上台,拿著麥克風發表講話、帶動氣氛,照這陣勢看得宴會結束才講得完。

劉傾雲離得太遠,聽不太清楚也懶得聽,就和小陳能二人喝著小酒開小會。安保人員得執勤結束後才能吃飯,所以桌上就他們兩個人,雖然隻給上了幾樣菜,倒也算愜意。

小陳能挖苦道:“子龍哥你好歹也是大漢帝王之後哇,淪落成現在這樣的吊絲命,真是嗚呼哀哉啊!”

“你知道個啥?”劉傾雲借著酒興,給他賣弄了一番並不是原因的曆史原因。

幾千年前老祖宗劉邦建立漢朝之後,認為要吸取秦亡的教訓,開了個曆史的倒車。什麼教訓呢,當初老秦家由於沒有藩王,導致挨揍的時候都沒個兄弟親戚夥的帶人來救。

於是劉邦就把秦始皇定的郡縣製又倒退了半步,中央核心區搞郡縣製,外圍搞分封製,分了一大堆劉姓王。

分封藩王有好處,當然也有壞處,三代之後,大家關係遠了,以前是兄弟相幫,後來窩裏鬥的事情就多了。

於是,到了漢景帝開始削藩,結果削出一個「七國之亂」。

但藩還是要削的,隻是不能那麼簡單粗暴地操作了,人家那些藩王好不容易混得家大業大,一夜之間給人削回解放前誰能答應?

到了漢武帝時期,一個叫主父偃的大臣搞出了赫赫有名的「推恩令」。

這推恩令有點溫水煮青蛙的意思:準許諸侯王多重分封,以前隻能傳一個,現在政策放開了,鼓勵二封,三封,多封。一多封,諸侯王的地盤就越分越少,官也越來越小,最後就沒有辦法跟中央對抗了。

推恩令這麼一搞,坑了後來三個很傑出的人。

第一個是劉秀,他是漢景帝的兒子長沙定王這一支的,但到了劉秀老爹劉欽那的時候就已經被推成個小縣令了,劉欽死後,劉秀光榮地成為了一名優秀的青年農民,俗話就是種田的。

第二個就是劉備了,更慘,連田都沒的種,隻能一邊擺地攤,一邊吆喝著“我乃中山靖王之後啊,快來買我的漢室草鞋呀”,賣不出去就哭,後來就養成了愛哭的習慣。

“我草,曆史課上學的東西我都忘記完球了,你咋還記得?那第三個是誰?”小陳能問道。

“你雲哥我啊!”

“嘶……你這套路給我俗的。”

劉傾雲抿了一大口最貴的那款漢光糧液,齜著牙道:“都多少朝多少代了,人家那誰的大清都亡了,我混成這樣怎麼了,丟人嗎?”

“不丟人不丟人,來,子龍哥滿上!”

小陳能剛準備給劉傾雲斟滿,卻見有人已拿起瓶子在倒酒了。

“這位本家晚輩,你講得很有意思啊,我敬你一杯!”一個儒雅又中氣十足的聲音傳來。

講話的人操著一口還算比較流利的普通話,是個外地人。

那為什麼他能聽懂劉傾雲和小陳能之間的方言談話呢?在意這種細節的人可能會難受,那就解釋一下。

棗城雖然處於西南官話和中原官話的過渡地帶,但實際上棗城話更具有鄰近的中原官話特點,而中原官話在語音上和普通話很接近,所以能說普通話的人就能聽懂中原官話。

換種簡單點的說法就是,棗城話跟河南話、山東話很像!另外,棗北過去就到了河南省。

言歸正傳。

劉傾雲一抬頭,隻見一位身著正裝、貌似60歲出頭的老者站在自己身旁,正拿著另外一個空玻璃杯給他自己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