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4章 百老彙劇院(3 / 3)

所有這一切,都是在1866年,由一個偶然的機會觸發而成。先是有個叫巴拉斯的人,用德文寫了一部戲《黑拐杖》,預備在紐約上演,而剛好在這時來了一個法國的芭蕾舞團,正因為原定的劇院被火燒成平地,而找不著演出的場地,於是兩下裏一商量,一部長達5個半鍾頭,攪和著滑稽歌曲、德式喜劇、芭蕾和香豔的大腿舞的大雜燴就出籠了。結果觀眾欣喜若狂,演出人大賺鈔票,而這出大雜燴,一演就是25年。

這就是美國音樂劇的開場白。然而它實在算不得是一門新鮮藝術的誕生。在百老彙舞台的幼稚期,音樂劇的進步很快,劇院也從最初的5家發展到了20世紀初的20餘家,但內容上,仍舊是異國情調與歐洲風格在主宰著。

直到美國的藝術家們將本土的素材引入百老彙,音樂劇才真正成了一種獨特的美國文化。而引進的素材,先是民歌,然後是爵士樂。這新一輩的作曲家,包括伯林、科恩和天才的格什溫。

格什溫的音樂劇,破天荒得了普利策獎,音樂劇的地位,與它初創立時,已不可同日而語。格什溫的黑人音樂劇《波吉與貝絲》,更由於藝術水準的高超,而成為各大歌劇院的保留曲目。

不過他還算不上是百老彙舞台上的成就最高者。這頂桂冠,要戴在《旋轉木馬》、《南太平洋》、《俄克拉亥馬》、《國王與我》和我國觀眾最熟悉的《音樂之聲》的兩位作者,作曲家羅傑斯與劇作家哈默斯坦的頭上。

像《音樂之聲》這樣的名作,已經沒有再作介紹的必要了。隻是戲雖精彩,到它上演時,百老彙已是門庭漸漸冷落,不複昔時的盛況了。

原先百老彙劇院鼎盛的時候,1925年劇院的數目曾經達到過80家之多。

然而後起的娛樂形式,不斷地花樣翻新,先是收音機帶來了廣播劇,接著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不停地進化,更不消說後來出現的電視了。

激烈的競爭之下,百老彙的演出日益顯得商業化,製作成本居高不下,票價自然水漲船高,劇院一家家的減少,市場也時顯疲態,即便是產生了伯恩斯坦的《坎第德》、《西區故事》這樣的傑作,也沒能挽回它下坡的趨勢。

直到作曲家安德魯·勞埃德一韋伯的崛起,才為百老彙疲軟的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韋伯這位天之驕子,百老彙的搖錢樹,票房的救星,音樂界收入最高的藝術家,雖然他的音樂劇,未在我國上演過,但其中的一些選段,因為有各式各樣改編曲的流行,早已為我國觀眾所熟悉。他的代表作,首推在1986年創下過票房紀錄的《歌劇魅影》。這部戲,由英國小說家嘉斯東創作於本世紀初的著名懸疑小說改編而來,講的是1861年巴黎歌劇院裏發生的一樁詭異故事。極富戲劇性的音樂,和出色的舞台技巧,是這出戲的主要特色。

劇中所有的故事,都發生在歌劇院裏,所以常用到戲中戲的手法,而觀眾也有分不清虛幻與現實之感,仿佛劇中那個幽靈出沒的包廂,就在自己身邊似的。有一出圍捕幽靈的戲,結果當幽靈高喊“我在這兒”的時候,聲音從劇場的各個樓層、角落傳出,像這種別出心裁的音效設計,確實能使觀眾如同身臨其境。

尤其有名的,劇中有一幕“吊燈”的驚險戲。劇中的幽靈,雖然才高八鬥,卻貌似鍾馗,他求愛不成,妒火中燒,故意讓劇院穹頂的大吊燈,砸在女主角的身前。那一刹那,前排的觀眾,倘若事先不知道劇情的話,大概全得嚇得大驚失色。勞埃德-韋伯近年來的力作,尚有《日落大道》、《愛的觀點》等等,無一不是戲劇與音樂、票房與藝術的雙重成功,像音樂劇《貓》,迄今為止,在全世界觀眾已達5000萬人次,收入為20億美元。

當然百老彙也有不那麼商業化的一麵,在第41街和56街,早已有一些劇團,租用便宜的場地,上演低成本、試驗性的劇作。票房失敗的劇本,不受賞識的演員,都能在這裏找到演出的機會。這樣的場所,人稱“外百老彙”。

後來“外百老彙”也逐漸變得商業化起來,於是又出現了“外外百老彙”,其觀點當然是更新穎更先鋒派了。總之,在百老彙這個美國戲劇舞台的大櫥窗裏,不管什麼樣的風格、流派,都能找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