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巴黎歌劇院(3 / 3)

不僅富麗堂皇,不管從哪方麵看,巴黎歌劇院都可稱得上是無與倫比。

劇院的舞台主台寬30多米,深20多米,如果連主台後麵的附台都用起來,進深可達40餘米。馬蹄形的觀眾大廳,仍采用傳統的意大利式樣,也設有多層柱廊式包廂,不過在建築功能上,更顯成熟。劇場的長、寬各為170米和100米,當年初建時,座位是2156個。前廳豪華而又複雜,比觀眾席還要大上數倍,這些再加上排練廳、舞廳等等,總麵積12250平方米,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

在如此巨大的空間裏,加尼埃用各式各樣的藝術品,雕塑、繪畫、掛燈、吊燈……布滿了每一個角落。劇場正上方的穹窿頂吊著一盞大水晶燈,據說有6噸多重,屋頂的巨幅畫作,出自名畫家夏加爾之手。馬蹄形劇場裏上千個座位飾以一色的紅絲絨坐墊,極為華麗。以往分散的小休息室,由一個金碧輝煌的休息大廳取代,回廊曲折幽深,總長十幾千米,裏麵布置著著名演員的肖像和雕塑。

劇院的主立麵又是一番氣象。寬大的台階,引入首層拱廊,柱墩之前,是詩、畫、樂、劇諸位文藝女神的立像,兩側還有各色巨型群像,分成四組。

右側有一組舞蹈群像,手法大膽潑辣,造型生動浪漫,是雕塑家卡爾波的名作。原作十分珍貴,已收藏在盧浮宮中,而在原位代之以複製品。

若論建築風格,巴黎歌劇院代表著奢華的折衷主義的一大成功,並且它本身就是“建築藝術多色畫法理論”的絕佳體現。劇院的平麵設計,尤其耐人尋味,加尼埃獨運匠心,於本來易受忽略之處,通過對多種功能,不同空間,每處細節的巧妙安排,取得了驚人的效果。雖然加尼埃最終沒能如願以償,形成一種流派,但巴黎歌劇院仍不失為第二帝國時代法國建築中的代表作。

另外劇院還有一部分場所屬於法國國家音樂科學院,以及一所培養兒童的舞蹈學校,劇院的圖書館,更是遠近聞名。

現在的圖書館,過去叫帝王閣,巴黎歌劇院東西雙側,各有一個穹頂樓閣,其中西麵的一個,建得飽滿挺秀,兩邊的坡道,可容車馬直入無阻,極為氣派,這就是昔日帝王閣的所在。當年拿破侖三世由這裏直達包廂,遠避平民,為的是提防刺客。時過境遷,帝製廢除後,1881年這裏改為圖書館,如今以收藏豐富而知名。

拿破侖三世甚至沒等看到劇院完工,便已倒台。由於普法戰爭的緣故,劇院一直修到1875年第三共和國麥克馬洪時期,方始竣工。這一年的1月5日,巴黎歌劇院新址正式落成開幕。自落成之日起,新劇院就有一種開放自由的氣氛,一方麵尊重傳統,也扶持了馬斯內、古諾等新一代作曲家;另一方麵,對國外藝術團體和現代派作品也很歡迎。劇院曾有過一係列重要的俄國劇目演出季,瓦格納在經過那次《唐豪瑟》的慘敗後也重返這裏的舞台,就連一向不討本國觀眾喜歡的柏遼茲也開始有了一席之地,雖然他的《特洛伊人》直到本世紀才得以演出。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劇院曾經多次改組,1973年,在凡爾賽宮上演《費加羅的婚禮》,慶祝由指揮家索爾蒂爵士和經理萊伯曼組成的新領導班子上任。此後巴黎歌劇院在組織上,越來越傾向於皇家科文特花園劇院和大都會歌劇院的形式,更加國際化。演出中也開始允許使用對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