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巴黎歌劇院(2 / 3)

風起雲湧的大革命時代過後,富裕的中產階級隨之崛起,他們的口味,更偏愛那種不惜工本的大場麵、大製作,巴黎歌劇院的藝術家們樂得投其所好。

1807年,意大利作曲家斯蓬蒂尼的歌劇《貞潔的修女》大獲成功。緊接著他又寫了一部《費爾南德·科蒂茲》。科蒂茲是西班牙冒險家,在美洲,靠鐵血手段令強大而無防備的阿茲特克帝國臣服於他腳下。這部歌劇場麵之大,無以複加,有騎兵的衝殺,有女主角投湖的場麵,還在舞台上燒了一支西班牙艦隊。劇中的重頭戲,包括西班牙人和阿茲特克人的大合唱,還有盛大的芭蕾場麵。這就是說,後來法國大歌劇的兩個重要特征,在此已初露端倪。

創作大歌劇的風氣,既由斯蓬蒂尼開了先河,便一發而不可收拾。此後的幾十年裏,成了巴黎歌劇院的一塊金字招牌。

大歌劇之大,大在場麵壯麗,布景豪奢,題材也要莊重肅穆,有史詩風格。一般寫來不是革命爆發,就是人民起義,再就是宗教戰爭。要知道當時巴黎政局動蕩,群情不安,這類故事,既可刺激感官,娛樂觀眾,又可以略慰不穩的民心。

這類大歌劇,多分為4到5幕,其間一場芭蕾,是萬萬不可少的。對白要絕對禁止,早先的作品,如有對白,則巴黎歌劇院在上演之時,全都得加寫宣敘調。這時最出名的大歌劇,要算羅西尼的《威廉·退爾》、梅耶貝爾的《惡魔羅勃脫》、《胡格諾派教徒》和奧柏的《波爾弟契的啞女》。大歌劇風氣所至,全歐洲追隨其後,巴黎歌劇院此時可謂風光獨占,煊赫無比。

1822年巴黎歌劇院上演《阿拉丁》,首次用煤氣燈照明,到1849年演出梅耶貝爾的《先知》時,已用上了電燈。劇院的地址幾經搬遷,最後搬到勒佩勒蒂埃大街,當時的座位能容納1900餘名觀眾。1873年劇院又遭大火焚毀,這才引出一座由加尼埃設計,豪奢無比的大劇院。

其實修建這座大劇院的主意,早在19世紀60年代初已經提出,當時正是第二帝國時期,法皇拿破侖三世想在巴黎蓋一座舉世無雙的大歌劇院。他的目的,正如一位法國前總理所說:“法國的政府首腦如想讓自己彪炳史冊,先就會大興土木。”此話重在借古諷今,但一語中的。拿破侖三世不但想創造一種自己時代的建築風格,更欲借此粉飾太平。

當時的情形,果然是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為了征集設計方案,還特別搞了場競賽,參賽的方案,多至170餘件,就連皇後也禦手親擬了一個。但最後脫穎而出的中標者,卻是一位當時尚屬名不見經傳的鐵匠之子--夏爾·加尼埃。

加尼埃設計的劇院模型,深得拿破侖三世的讚賞;加尼埃也竭誠報效,在研究了幾百年來歐洲各地的劇院建築,考察了各種視聽效果之後,他決定一反當時盛行的擬古風氣,而創出一種“拿破侖三世”的風格。實際上,就是用流行的巴洛克風格為主,雜揉以五花八門的裝飾題材。用材必求講究,越貴越好,裝飾務需繁複,不留空白。裝修時,金粉朱紅用去無數,大理石、馬賽克更不在話下,主樓梯鋪設的大理石,連花紋條理的搭配都十分考究。

據說加尼埃曾為此周遊歐陸,遍覓石材。所以整座劇院裏裏外外都是珠光寶氣,雍容華貴,與國家歌劇院的身份和第二帝國的時代特征都相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