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地球的曠世傑作:奇特地貌(2)(1 / 3)

雄踞九曲溪口的是天柱峰,又稱大王峰,為武夷山36峰之首,素有“仙壑王”之稱。天柱峰是進入武夷山風景區的第一峰。天柱峰南麓有座武夷宮,據說是漢武帝遣使節祭祀武夷君之處。在南麓壁下,有一條岩壁陡峭的裂隙蹬道,寬僅尺餘,可登大王峰之巔。峰腰有張仙岩,相傳是漢代張垓坐化之處,也是武夷山三大險徑之一。峰頂有一裂縫,寬約1米多,深不見底,投下一石,隻聽得嗡嗡鳴響,片刻方息。相傳這是宋代朝廷祭祀使者投送“金龍玉簡”的地方,故名投龍洞。

位於五曲溪北岸的隱屏峰,是一壁方正平削的基石,玉壁千仞,伸入半空,岩頂林木青翠,四壁反削而入,直下平地,就像一個依天而立的翠屏,隱藏在平林洲深處,故名隱屏峰。峰的半腰,有一個寬大的岩洞,這就是光天洞。洞內岩石排列成八卦的陣勢。洞後山岩形若頭佗,名為羅漢岩。岩右又有一洞,叫羅漢洞。峰下有紫陽書院,為南宋倫理學家朱熹於宋淳熙十年(1183年)辭官來此所建精舍,收徒講學有十年之久,因朱熹別名紫陽,故書院取名紫陽書院。明正統年間,改為“朱公祠”,現僅存部分建築。

位於隱屏峰之後的天遊峰,頂有天遊觀、妙高台、胡麻澗等景致。天遊峰內塑有武夷君、彭武和彭夷的坐像。妙高台上長有一株罕見的南園相思樹,每當秋風送爽,晶瑩玲瓏的紅豆撒落台上,成為有情人的心愛之物。在天遊峰的東壁有一山澗,澗水蜿蜒南來,在妙高台西麵飛湍而下,形成雪花泉瀑布的奇景。天遊峰下則是一座巨大岩壁,高500餘米,寬1000餘米,闊大平整,是武夷山風景區中最大的岩石。如遇夕陽照壁,則見岩壁條理分明,形如仙人曬布,故名“曬布岩”。

位於武夷山風景區南部的一線天又名靈岩,有武夷山最奇特的岩洞,分布著靈岩洞、風洞和伏羲洞三洞。伏羲洞內常可見到稀有的哺乳動物白蝙蝠。風洞在三洞當中更為奇特,洞口石壁上鐫有“風洞”二字,為宋代徐自強所書。相傳古時靈岩洞穴中有巨蟒,在洞中吐氣傷人,後被一位葛姓仙人驅動六戊之神,封住了蛇妖所吐之毒氣,除去了蛇妖,故此洞又名葛仙洞。

著名的虎嘯岩位於二曲溪南,四壁陡峭,雄踞一方,虎嘯岩半壁有一巨洞,山風穿過洞口,發出如虎嘯般的吼聲,故名虎嘯岩。岩壁上鐫有清康熙年間崇安縣令王梓手書“虎溪靈洞”四字。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泉聲和尚重入武夷山尋勝,看中泉石天趣的虎嘯岩,遂在虎嘯庵的舊址上建起天成禪院,還在此指點出白蓮渡、集雲吳、坡仙蒂、普門兜、法兩懸河、語八泉、不浪舟和賓羲洞等八景。二曲溪岸有一座突兀的山恰似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這座山便是玉女峰。這樣一處美景,激發了人們無限的想象。如今玉女峰已成為武夷山的象征。

天造奇觀:石林

“石林博物館”

天造奇觀的雲南石林,位於雲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縣境內,海拔1500—1900米之間,屬亞熱帶低緯度高原山地季風氣候,年平均溫度約16℃,距省會昆明78千米,“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如春”,是世界唯一位於亞熱帶高原地區的喀斯特地貌風景區,素有“天下第一奇觀”、“石林博物館”的美譽。

在距今約三億六千萬年前的古生代泥盆紀時期,石林一帶還是滇黔古海的一部分。大約二億八千萬年前的石炭紀,石林才開始形成。大海中的石灰岩經過海水流動時不斷衝刷,留下了無數的溶溝和溶柱。後來,這裏的地殼不斷上升和長時間積澱,才逐漸變滄海為陸地。海水退去後,又曆經了億萬年的烈日灼烤和雨水衝蝕、風化、地震,就留下了這一童話世界般的壯麗奇景。遠遠望去,那一支支、一座座、一叢叢巨大的灰黑色石峰石柱昂首蒼穹,直指青天,猶如一片莽莽蒼蒼的黑森林,故名“石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