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動物趣聞(1)(2 / 2)

對人來說,孤獨和寂寞是一種可怕的折磨。許多人都知道魯濱遜在一個孤島上一個人生活的故事。有些人也曾由於過度寂寞而患精神病。

至於動物,因為它們處於原始的群居狀態,寂寞對於它們來說無疑是一種殘酷的折磨。當原始生物離開“集體”以後,它們會感到非常難過。高級動物還比較容易適應寂寞的環境,有許多動物覺得跟人在一起的時候是一種安慰。譬如,猴子就喜歡把人們當成它們的兄弟。

這種動物有些古怪,它跟我們人很合得來,即使不跟它們的同類在一起,也能生活得很好。

寂寞對於低級動物來說就更難忍受了。有些小鳥,如戴菊鳥和長尾巴山雀被關進籠子以後,它們就會感到很憂鬱,很孤獨,因而會很快死去。但是,如果你把很多隻相同的鳥放進同一個籠子裏喂養,它們就會生活得很快活。

有很多魚也喜歡群居。把一條鯡魚單獨放在水族箱裏,隻幾天的時間它就會因為孤獨而死亡。這並不是因為它想回到大海裏去卻回不去氣死的(過去人們就是這樣想的),而是由於沒有其他鯡魚的陪伴而死的。

有些昆蟲沒有同類的陪伴也會死亡。在歐洲,變蛾子的毛蟲(它是林業的一大災害)就是群居生長的。它們一個個緊挨著,排成長長的縱隊,從這根樹枝爬到另一根樹枝,從一棵樹爬到另一棵樹。它們所到之處,一切綠色的樹葉都會被吃得精光。但是,爬在後麵的毛蟲如果跟不上而迷了路,就一定會死亡。當它知道自己掉隊以後,它就感到垂頭喪氣,從此萎靡不振。它的食欲消失,代謝速度下降到最低限度,再也不能長成成蟲。但是,如果讓它隔著玻璃看見它的毛蟲朋友(哪怕隻是一個毛蟲的模型),它的情緒馬上就會好起來,代謝也就會恢複。

這種社會性昆蟲還有蜜蜂、螞蟻和白蟻。在孤獨的環境裏,它們根本就不能活。隻要它們單獨在一起,或者有時隻是朋友少了一些,它們就會不吃不喝,很快死亡。隻有等到它們的夥伴多到一定的程度,才能使它們的某些機能開始恢複。螞蟻和蜜蜂的夥伴不能少於25個,如果少於25個,這些習慣於正常群居生活的動物就會感到非常憂傷。

動物的美德

人們一般認為:動物麵貌醜陋,生性粗野,在生存中你爭我奪,弱肉強食,根本沒有一點“美德”可言。其實,這種看法既不全麵,也不科學。

非洲有一種赤蟻,竟會賞善罰惡!一旦某個赤蟻幹了壞事,同伴就會群起而攻之,立刻判處“死刑”,活活地把屍體吃掉;而那些做好事的赤蟻,則會處處受到同伴們的尊重和愛護。

人人熟悉的大雁,不僅飛行秩序井然,始終保持“一”字或“人”字隊形,而且是老雁打頭,幼雁居中,最後是老雁壓陣。頭雁在前麵緊拍幾下翅膀,氣流就上升了,幼雁靠著這股氣流滑翔,飛起來很省力。

珍奇動物羚羊,竟懂得尊敬老者,一隻老羊在場,眾小羊都不會躺在地上,偶爾有一隻小羊躺在地上,眾羊就會讓它立即起來。

甚至“人人喊打”的老鼠,也會表現非凡的“品德”。生物學家西蒙斯和他的助手親睹了下麵一件奇事:兩隻老鼠同行,後麵的一隻叼著前麵一隻老鼠的尾巴。西蒙斯信手捉住了老鼠,仔細一瞧,才恍然大悟,原來後麵一隻是“瞎子”。

在狂濤怒浪中展翅飛翔的海鷗,有照顧“殘疾者”的美德。一次,旅遊者向海邊投擲一些碎麵包,眾海鷗爭相搶食,有一隻海鷗竭力把眾海鷗擋住,而讓一隻斷足海鷗首先吃飽。

寒鴉,叫聲頗為難聽,但吃起東西來卻彬彬有禮,年長者先吃,年幼者後吃。

更為有趣的是貓狗之間的團結。英國一個婦女,養了一條瞎狗和兩隻貓,貓對於瞎狗似乎有些同情感,無論何時何地,貓兒都不離開狗,貓狗相依為命。走路時,兩貓一左一右為瞎狗引路。

動物的“美德”,雖然已經引起了動物學家的注目和興趣。但是,還沒有一種說法能夠對這些“美德”進行恰當的解釋。為此,科學家於1976年建立了一門嶄新的科學——“社會動物學”,試圖從社會學的角度來探討動物美德的奧妙和原理。

動物的生存之道

哺乳動物是地球上生活過的最成功的動物,它們在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中,鍛煉自己的生存能力,甚至用各種策略尋找食物,對付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