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睡眠
鴛鴦
睡眠對一切動物都是很需要的,不過因生存的條件、環境的優劣和新陳代謝的不同,決定了各種動物的睡眠方式、睡眠地點和睡眠時間。生活在海洋中的鯨魚,它的睡眠時間是不固定的,如遇大風大浪,無法得到幽靜的環境時,就幹脆不睡。等風平浪靜以後,便由一條雄性鯨魚,把所有“家庭”中的人員——幾條雌鯨和若幹條幼鯨聚集在一起,以鯨頭為中心,相互依偎著,呈輻射狀,漂浮在海麵上。海洋底層的鸚鵡魚,睡覺前先鑽到石頭底下,然後從嘴巴裏吐出絲來,迅速地織一件透明的睡衣,把自己裹在裏邊,起保護作用。天一亮便把睡衣丟掉,到晚上再織一件新的。對美麗的金魚,人們似乎根本未發現過它的睡眠,其實,當它一動不動的時候,就是在睡覺。因為它沒有眼瞼,睡眠時,眼睛總是睜著的。生活在樹林中的貓頭鷹,慣於夜間出來活動,捕捉田鼠進食。因此它的睡眠時間是在白天。睡覺時,總是睜一眼,閉一眼。
鴛鴦“夫妻”之間非常恩愛,白天形影不離,晚上睡覺時,雄的以右翼向左掩蓋住雌的身體,雌的以左翼向右掩蓋住雄的身體。它們就是這樣互敬互愛,“同枕共眠”。刺蝟睡覺時,將身子縮成一團,把渾身的尖刺一根根豎著,隻露出鼻孔在外進行呼吸,誰也奈何它不得,真是安全得很。生活在山嶺中的野山羊,因為它缺乏自衛本領,所以總是提心吊膽不敢入睡。為了休息,野山羊往往跑到土撥鼠的窩裏去睡覺。因為土撥鼠非常機靈,一有風吹草動,土撥鼠會集體怪叫起來。這仿佛給野山羊報警,讓它很快逃之夭夭。專家們對海洋中的和蓄水池中的海豚分別進行了觀察,得出的結論是一致的:海豚晝夜24小時都處於運動之中。看來,海豚的睡眠方式與其他哺乳動物完全不同。前些年,前蘇聯科學工作者通過腦電流掃描術詳細地研究了一種叫做“阿法林”的海豚的睡眠問題。現已表明,這種海豚具有奇特的睡眠方式,“阿法林”大腦的兩半球從來也不是同時進入睡眠狀態,它們的左、右腦半球是輪流休息的。那麼,是否所有海豚的睡眠方式都是如此呢?為此,前蘇聯學者又對黑海裏的“亞速夫卡”海豚進行研究。經觀察表明,不管是白天,還是黑夜,它們總是以每分鍾50米的速度遊動著。而且,無論是在輕度睡眠,還是在熟睡過程中,它們的遊動都會激起水波。腦電流掃描術的密碼表明,“亞速夫卡”在睡眠時,也仍有一半大腦在工作,隻不過大腦右半球的工作時間比左半球的工作時間要長一些罷了。目前,對於海豚的睡眠問題,有關專家正在進一步探索。
五花八門的動物葬禮
近年來,動物學家們驚奇地發現,很多動物對死亡的同類懷有“悼念之情”,在動物世界中存在著五花八門的葬禮!鶴是極富感情的禽類。生活在北美沼澤地的灰鶴群每逢見到死亡的同類,便會久久地在屍體上空盤旋徘徊。
接著,“頭領”帶著大夥飛下地來,默默地繞著屍體轉著圈圈,悲傷地“瞻仰”著死者的“遺容”。而西伯利亞的灰鶴卻保持著另一種“葬禮風俗”:它們哀叫著,佇立在死者跟前。突然,“頭領”發出一聲尖銳的長鳴,頓時大夥便默不作聲。它們一個個垂下腦袋,表示深沉的“悼念”。非洲一種獾類選擇的是“水葬”。如果有隻獾發現了同類的屍體,它就召來同伴一起將屍體拖入河水之中。隨之,傷心的獾群便站在河邊,一邊望著洶湧的河水,一邊哀鳴不止。在南美洲,一部分禿鷹卻喜歡“天葬”。它們將同類的屍體撕成碎片,然後用爪將其送至大樹梢或高山的岩洞中。亞馬孫河流域的森林中,生活著一種體態嬌小的文鳥,它們的“葬禮”也許是動物世界中最文明的了。其同類死亡後,它們便叼來綠葉、彩色漿果或五顏六色的花瓣,覆蓋在同類屍體上麵。
動物的憂傷
動物是不是也會感到憂鬱、苦悶和沮喪呢?
長期以來人們就知道,不光隻是人才有感情,動物也有。例如:雌天鵝死了,雄天鵝就會表現出極大悲痛;如果把小狗從母狗身邊拿走,母狗就會惱怒;受到寵愛的狗對主人的感情非常深厚,如果主人不在家,它就顯得悶悶不樂,盼望主人早點歸來。
對高等動物來說當然也不例外。那麼更原始的生物情形如何呢?它們是否也有某種類似的什麼心情呢?人們怎樣才能知道鮮花叢中翩翩起舞的蝴蝶是什麼心情呢?直接去問蝴蝶看來是得不到答案的,唯一的辦法是,在相同的環境下對不同動物的習性進行研究。譬如,把它們與同類分開,不讓它們接觸,看它們的表現如何,觀察它們是怎樣忍受孤獨與寂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