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近代化學的奠基人波義耳(1)(2 / 2)

在化學研究中,波義耳對物質的組成探討最為深入,成果也最為突出。1661年出版的化學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他關於物質組成的成功之作,也是化學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裏程碑。

懷疑派化學家

《懷疑派化學家》這本書,是采用朋友之間對話的形式寫成的。書裏的人物共有四位。一位是懷疑派化學家,他代表了波義耳本人的觀點;一位是逍遙派化學家,他代表“四元素說”

的觀點;一位是醫藥派化學家,他是“三元素說”的代表;還有一位是中立派化學家,他在爭論中保持中立。有一天,四位朋友在長尼茲的花園中相會,便討論起“元素”問題。

逍遙派化學家的觀點是,宇宙萬物都是由土、水、氣和火四種元素所組成。這四種元素又是由四種物性即冷、熱、幹、濕,兩兩結合成的。冷與幹結合成土;濕與冷結合成水;熱與濕結合成氣(風);幹與熱結合成火。四種元素按不同比例結合,就形成各種各樣的物質。這樣,隻要改變四元素的比例,普通金屬也能變成黃金。

醫藥派化學家則認為,萬物都是由硫、汞(水銀)、鹽三種元素按不同比例組成的。認為汞是一切金屬的本質,硫是一切可燃物所共有的,硫與汞結合可以得到各種金屬。普通金屬與黃金、白銀的差別,就在於含硫、汞的比例不同和純度不同。如果找到一種“哲人石”,就可以把金屬中的下賤成分除掉,使普通金屬變為金、銀。

這兩派的觀點,雖說法不同,但本質上是一樣的,他們都為煉金術士們提供了“理論”依據。今天聽來這些十分可笑的錯誤觀點,在波義耳時代,卻是極為盛行的。

代表波義耳的懷疑派化學家,以大量的實驗事實駁斥了他們的觀點。波義耳舉出了黃金的例子。他說:黃金不怕火燒,經過烈火也未見黃金分解,更沒分解出硫、汞和鹽,也不可能含有土、水、氣和火。但黃金可以跟其他金屬形成合金,也可以用王水溶解,溶解後再經處理,底層就會沉澱出一層金粉,其數量和性質跟原來溶解的黃金一樣。這說明黃金無論經過什麼化學反應,黃金的微粒是不變的。他還舉出水銀的實驗、銅的實驗來說明這個觀點。

懷疑派化學家在這裏還批駁了“火能使複雜物質分解為元素”的說法。他說:砂子和堿混合熔化,會生成透明的玻璃,但玻璃不會再被火分解成原來的物質或更簡單的物質。在他列舉出許多事實之後,得出的結論是:“化學家從來也沒有證明,化合物能通過化學分析正好分解出三種可以當作元素的特定物質。”他斷言,物質的形成是複雜的,“四元素說”、“三元素說”都是錯誤的,就像一個人隻認識三四個密碼,卻要破譯一本用大量密碼寫成的書,這是不可能的。

從大量實驗事實出發,他給元素下了一個明確的定義。他說:“我指的元素,應當是不由其他任何物質所構成的原始的、簡單的、純淨的物質”,“是具有確定性質的、實在的、可覺察到的實物,是用一般化學方法不能再分解的最簡單的實物。”

從現代觀點看,他說的元素就是單質。盡管如此,在當時,波義耳關於元素的論證,有力地批判了煉金術士們陳舊的、唯心的元素觀,使化學研究走向了科學的道路。

繼1661年《懷疑派化學家》這一名著發表之後,第二年,他又發表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波義耳定律”。

波義耳定律的發現

波義耳不僅是一位傑出的實驗化學家,還是一位出色的實驗物理學家。在物理學方麵,使他最感興趣的,是氣體的研究。

首先,他注意到氣體有彈性,即可被壓縮,液體蒸發時,蒸汽會彌散在整個空間。這使他得出一個合理的推論,那就是氣體是由保持一定距離的小微粒組成的。氣體有彈性,就是微粒間的距離可大可小。

他還用一個抽掉空氣的圓筒,第一次證明一塊鉛和一根羽毛在沒有空氣阻力時會同時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