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正是伽利略的自由落體定律:一切物體在真空中下落的速度相等,而與物體重量無關。
當他知道葛利克製成了研究氣體的設備空氣抽氣機後,便在助手虎克的協助下,自行設計製成了效率更高的抽氣泵。這種抽氣泵得到的真空,被叫做“波義耳真空”。
利用自製的抽氣泵,波義耳多次做了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有關的實驗。在波義耳之前,意大利的科學家托賽利,於1643年就做過空氣有壓力的實驗,但未能發現氣體體積與壓力之間的定量關係。波義耳就是要在前人的基礎上,深入探究這樣的問題。
他的實驗清楚而有趣地表明:氣體的體積與壓力是成反比的。當壓力增大一倍,體積就減少一半;當壓力減少一半,體積又增大一倍。這是他用多種方法、多次實驗,通過細心測量得出的結論。不論在壓力高於大氣壓,還是壓力低於大氣壓的情況下,都是如此。這就是著名的波義耳定律,它是1662年物理學上的重大發現。1676年,法國物理學家馬略特也發表了一篇論文,說明氣體體積與壓力成反比的定量關係。所以,這一定律也稱波義耳-馬略特定律。
在波義耳定律發表的第二年,即1663年,世界知名的英國皇家學會成立了。波義耳被一致選舉為該會會員。這時的波義耳名聲愈來愈大,到處受到尊敬。不少公司請他任職,甚至還經常應邀入宮。但是,這一切榮耀絲毫也沒有引起波義耳的關注,他所全力關注的還是科學事業。這時正是他創造力的極盛時期,一篇接一篇的科學論著,不斷發表出來。
1664年,他發表了《關於顏色的試驗和思考》;1665年,《酸堿假設的思考》問世;後來,還出版了《礦泉水的自然史簡編》。這些都是波義耳在分析化學方麵的重大貢獻。
紫羅蘭變色引發的思考
一天,在波義耳的實驗室裏,一束深紫色的、非常漂亮的紫羅蘭忽然冒起煙來。走近一看,原來是做實驗用的濃鹽酸濺到花上了。波義耳立即拿起花束,放在水裏清洗。結果,魔術般的奇跡發生了!紫羅蘭變成紅色,成了“紅羅蘭”。
這一偶然發現,卻引起了波義耳的認真思考:紫羅蘭若遇到其他的酸溶液,會不會也有這種現象呢?如果不是紫羅蘭而是其他有色植物呢?如果有色植物遇到的不是酸,而是酸的對立物——堿,又會有什麼結果呢?
波義耳解決這一連串問題的惟一辦法,就是實驗。於是,他讓助手們離開實驗室,去花園、去田野搜集各種有色植物。當助手們回來的時候,實驗室幾乎變成一座花房。這裏不僅有上好的紫羅蘭,還有玫瑰、櫻草、洋紅、石蕊、薑黃、蘇木、五倍子等等。波義耳和他的助手們先把這些有色植物的漿汁浸漬出來,再將浸液分別與酸、堿作用。有的隻在酸作用下變色,有的則遇堿才改變顏色。最有趣的是,紫色的石蕊浸液遇酸變紅,遇堿則變藍。這樣一來,不就可以用這些植物浸液來辨認什麼是酸,什麼是堿了嗎?這些浸液就是酸堿指示劑。為了使用方便,波義耳還想出了用吸收浸液後又烤幹的紙,來檢驗酸堿的辦法。至今還在使用的石蕊試紙,就是當年波義耳的發明。
在這項研究中,他還進一步了解到,除酸堿反應外,還有許多化學反應可以生成有顏色的物質。利用這些顏色的變化,就可以檢驗更多的物質。例如,硝酸銀溶液與鹽酸相遇,就會產生白色沉澱(即氯化銀,當時波義耳稱它為“月牙”)。碳酸鉀溶液(植物中的堿)與氯化汞作用,則產生黃色沉澱。銅鹽溶液中加些氨水,藍色就會明顯變深,如果醮點銅鹽在火上燒一燒,火焰就會呈現綠色,等等。
分析化學,就是檢驗分析物質的成分和含量的。波義耳的上述發現,為分析化學的發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所以,人們都尊敬地稱他是分析化學的奠基人。
一個科學家,哪怕是一個最偉大的科學家,在科學工作上,也不可能沒有缺點和錯誤。波義耳在研究燃燒現象時所提出的“火微粒說”,就是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