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塵點點頭,而後問道:“這些故事,典從何出?”
“莊子,《德充符》。”
“這莊子是個有趣兒的人。”落塵道,忽而想起之前某段細處,忍不住失笑,“無脤、大癭是不是聖人,小仙未知。但知這莊子心中,孔子必定不是至聖。”
“?”
“神尊忘了?之前的故事中,這孔子與人說了許多的道理,但是麵對叔山無趾時,言行卻與他那些道理有些相悖呢!這莊子分明是在借叔山無趾的口,有意指摘孔子。”
他這裏兀自發笑,對方卻沉默以對。良久無聲,落塵終於感覺到了自己的態度不妥,連忙收斂言行,仍作正襟恭聽模樣。
“結尾還有一段莊子與惠子的對話,恰好是故事之後的辯論。”
“神尊請講,小仙聽著呢。”
“惠子問莊子,人是本來就無情麼?莊子說,是。
惠子又問,人若無情,那還能算人麼?莊子說,天道陰陽賦予了這樣的形體外貌,怎麼能不是人呢?惠子回,既是人,又怎麼可能無情!
莊子對惠子說,你我說的‘情’不是一回事。我說的無情,是指人不要為了好惡去傷了身心本性,常作順應自然,不去刻意索求添加。
惠子道,不求裨益,還怎麼保有這副人軀身心!
莊子反問惠子,天道賦予你體貌,並沒有以好惡傷身之意,你自己又在幹什麼?成天在無謂的事情上心神外露,耗費精力,不是倚樹吟詩傷春悲秋,就是弄琴之後伏幾假寐,如此動情動性,還妄談什麼裨益!老天給了你人的外形,你卻持‘堅白’之論與人詭辯而自鳴得意!”
落塵聽完,兀自咂摸片刻,道:“道長與我說典故,是為襄助破局過關。神尊此番長談,深意又何在?”
對方問道:“這五篇故事加在一起,包括最後的對話,若是涵蓋而論,你聽出了什麼?”
落塵斟酌一下,回道:“是教世人‘忘形’、‘忘情’,保有生死一同的平和心態,不為榮辱、喜惡執念而左右?”又道,“這道理我聽人講過,可不就是清靜無為之說麼!”
“確實就是‘忘形、忘情’四個字。”對方點頭,忽而又話鋒一轉,道,“不過,我要與你說的,並不是清靜無為的道理。”
“?”
“我想要你記得,忘形,不僅是忘掉妍媸美醜、貧富窮達亦或榮辱生死,還有‘彼、此’。”
“彼此?”落塵不解。
“是。彼此,你和我、鳥與獸、天與地、仙或……人。”
落塵聽得明白字麵意思,卻不知對方何出此言,似懂非懂地點點頭,又問:“那,忘情呢?”
“你若當真能夠忘掉‘彼、此’,便不會偏執於對‘彼’或‘此’的‘有情’,自然也就做到了忘情。讓你忘情,不是讓你決絕冷情,是要你忘掉偏私與狹隘,大仁不仁大善不惠。”
落塵忽而想起了考學處的直符說過一句“大善無情”,問道:“敢問神尊到底何人?又因何要同我說這些?”
對方忽起悵然,幽幽歎道:“因我自以為是,犯了大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