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科學選擇遊憩地,減少林火發生的概率
森林火災的發生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有森林的地方,有人群活動的地方,就存在著發生森林火災的可能性。森林旅遊區管理人員應幫助遊客科學選擇遊憩地,將需要用火的旅遊項目安排到最不容易發生森林火災的地方,從根本上杜絕或盡可能減少森林火災發生的條件,降低林火發生的概率。
(1)看地形選擇遊憩地。從地形角度看,需要野外用火的森林旅遊項目應選擇在坡度較平緩、背風處,或河道、溪流邊開展,而不應該在陡坡地、山脊線、窄穀和破碎特征的地形(一般指凸起的山岩)上進行。這是因為陡坡地會自然地改變林火的行為,容易“跑火”,發生火災後林火蔓延速度快;山脊線(拱脊)處往往熱輻射較多,溫度較高,存在著很大的火災隱患,而且山脊線附近一旦著火,其林火行為瞬息萬變,難以撲滅;窄穀(或窄穀草塘溝)和閉塞的山穀河道會增加熱空氣的傳導速率,生火後容易飛出火花產生新的火點;破碎特征的地形,由於其獨特的地形條件,往往產生強烈的空氣渦流,火源在渦流的作用下,容易產生許多分散的、方向飄忽不定的火頭,從而引發森林火災。
(2)看林分選擇遊憩地。從防火的角度看,需用火的森林遊憩項目最好在中齡以上闊葉樹林中進行,而不宜在針葉林內、幼林地內開展。因為針葉樹的葉往往含水量較低,不少針葉還含有一定的油脂,容易著火;中齡林以上林分,枝下高增長,林內雜草灌木等可燃物少,不易引發森林火災。當然林分是否易著火還與季節有關。植物生長季節不管針葉樹還是闊葉林都不易發生火災,而秋高氣爽的季節所有的林區都容易發生森林火災。
3 . 采取各種措施, 堅決杜絕“跑火”
在參加野外活動時,由於吸煙、使用爐具不當,烘烤衣物或照明等原因,容易引燃周圍的草地、樹木或其他設備,而發生火災,造成事故。遊客在野外用火時,必須提高用火安全意識,注意以下幾點:
(1) 在野外燃燒篝火或用爐具
野炊時,必須做到隨時有專人看管,並準備好一桶水;用火完畢,馬上用水將火源徹底澆滅,或用沙土徹底覆蓋,防止死灰複燃而釀成火災。
(2)燃著的香煙頭能引起許多物質起火。因此,在林區吸煙時,應準備一個空罐頭盒,將煙灰、煙頭全部放進空罐頭盒內處理,或用水和沙土將煙頭滅掉後挖坑掩埋。禁止大風天在林區野外吸煙。
(3)在草木較多的地方,必須用火時,應將周圍的草木清理幹淨,並在四周開出2 米左右的防火道,以免火星飛濺出去,引燃周圍的草木。
(4)如風力較強時,應盡量在避風的溝、坎下麵生火,或修建防風牆,以免強風吹散火堆,或將火苗吹出引起火災。遇有5 級風以上高火險天氣,要嚴禁一切野外用火。
(5)宗教活動是引發森林火災的一個主要因素。宗教活動中使用的明火主要包括燃燈、點燭、燒香、焚紙等,特別在一些宗教節日,許多宗教聖地煙霧繚繞,燭火通明,還有一些宗教信徒在去林區寺廟的途中,一路燒香焚紙,稍有不慎,就會引發火災。因此,對進行宗教活動的群眾應做好防火宣傳教育,勸阻他們不要在林區一路燒香焚紙。
(6)野外用火時,一不小心就會點燃周圍的草木,導致火災的發生,不要慌張,如果距水源較近,取水方便,迅速用水向著火處噴灑,降低溫度滅火,這是最基本的滅火方法。如果周圍沒有可用的水源,則用麻袋、衣服和沙土等將燃燒物蓋住,使燃燒物得不到氧氣供應而熄滅。如果火勢太大,無法控製,應該立即想辦法報警,並迅速撤離到安全地帶,以免造燃著的煙頭也會引起森林火災成人員傷亡。
6生態經濟學創始人鮑爾丁認為,地球就像太空中一個孤立無緣的飛船。一旦資源耗盡,人類生存就麵臨危機。麵對我們身邊蘊藏的巨大綠色財富,借用“循環經濟”的這雙隱形翅膀,把森林產業帶向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