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內的枯枝落葉層能對水中的各種汙染物進行過濾和淨化,起到改善水質、防止水質汙染的作用,所以從森林區域流出來的溪水,雖其中也含有多種化學礦物成分,但因它未受汙染,人們常將它當做飲用水。
森林可以降低溪水的溫度和硬度,改善水質。森林還能防止淡水免受細菌汙染,許多研究證明,經過森林地區的水,其細菌數量比經過農田的水之細菌數量少許多。若自農地的森林也能減弱噪聲。
水中含大腸杆菌為100%,那麼流經鬆樹林的水中的細菌含量為2%,流經櫟樹、榆樹林地的水中細菌含量隻有1%。
森林具有醫療保健作用:久住林區的人較之城鎮居民更健康長壽,這和森林為其創造了一個清新潔淨的環境是密不可分的。近十來年,不少國家還在林區建立風格獨特的所謂“森林醫院”,這種醫院既無醫務人員,又無醫療設備。對於一些高血壓、心髒病、肺氣腫、哮喘、神經衰弱的病人,森林醫院隻要安排病人在遠離鬧市指定的林蔭小道上悠閑散步,病人的病情就明顯好轉。正是清潔幽靜、碧綠凝翠、花香鳥語、恬靜素雅的森林環境,使人心曠神怡,精神振奮。
大風引起的沙暴、塵暴,可毀掉良田,埋沒房屋,摧毀建築物,造成巨大損失。我國北部經常遭受風沙之害,尤其是在冬春草木凋零季節,沙仗風勢,風助沙虐,大風把肥沃的表土吹到天空,降落下來填塞河床、渠道,阻礙交通。目前,雖然尚不能找到有效辦法控製狂風危害,但森林的防風作用人們已有了深刻的認識。
能夠阻礙空氣流動的有大山、森林和大型建築物,但最主要的還是森林,特別是在平原、沙漠和海濱地區,森林成為風力難以突破的“擋風牆”。森林擋風,不像山脈和建築物那樣“死頂硬碰”,它軟硬兼施,同狂風進行周旋。
一條防風林帶,如果它的走向與大風吹來的方向垂直,那麼當風接近林帶的時候,一小部分氣流鑽進林帶,樹木的枝葉便隨風擺動。這個擺動就是把鑽進樹林的風魔打下去。那些擠不進樹林的氣流,隻有向上,從林帶頂部繞過。經過這一番折騰,大的旋流變成了許多小旋渦,又消耗了一部分力量。另外,穿過林帶的一部分風力又與繞過林帶的氣流混合,互相發生摩擦,再一次耗掉一部分力量。經過這三次的消耗,風魔繼續前進的力量已大大減弱了。越過林帶以後的氣流,隻能在離地麵幾十米或幾米的高空中翻滾、呼嘯,隻有小部分氣流下降到地麵損害農作物。在距離林帶幾百米以外,風力才下降到地麵。因此,在距離林帶幾百米以內,接近地麵3 ~ 5 米的空氣層,風力就很弱了。
如果每隔一定的距離,就營造一條防風林帶,大股風就沒有下降的機會,隻能沿著林帶頂部按水平方向移動。在土壤表麵l 米以上,風速每小時21 千米稱作“臨界風速”,低於此風速,土壤就不會移動。林帶降低風力的結果,不僅消除了一些嚴重的風災,而且大大地改善了農業環境,減少了土壤侵蝕,提高了農作物產量和質量。防護林能夠保護農作物的花和果實不受風害,還可調節氣溫,增加相對濕度,減少蒸發。我國在平原、草原、沙漠、湖泊和沿海地區已經營造了大量的防護林,初步形成了一個以防風為主的防護林體係。這些防護林,在減少風災,發展農、牧、漁業等方麵發揮了顯著的作用。
在營造防風林帶,選擇樹種時應注意選擇抗風力強、生長快且壽命長的樹種,以深根性、樹幹樹枝堅硬、枝葉茂密的常綠樹為宜。落葉樹冬季的防風效果比夏季減少20%左右。森林的抗風性能與樹冠形狀、樹高、胸徑、冠幅、葉麵積係數等因素有密切的聯係。樹冠呈尖塔形或柱形的森林防風效果更好;而樹高越大,胸徑越小,冠幅或葉麵積係數越大,則樹種的抗風性能就越差。
根據植物對大風的抗性能力不同,可以將植物劃分為3 種類型:
(1)抗性較強的樹種有:馬尾鬆、黑鬆、圓柏、櫸樹、核桃、白榆、烏桕、櫻桃、棗樹、臭椿、樸樹、板栗、槐樹、梅、香樟、麻櫟、河柳、台灣相思、檸檬桉、木麻黃、假檳榔、南洋杉、竹類及柑橘類樹種。
(2)抗性中等的樹種有:側柏、龍柏、旱柳、杉木、柳杉、檫木、楝樹、苦櫧、楓楊、銀杏、廣玉蘭、重陽木、榔榆、楓香、桑、李、桃、杏、花紅、合歡、紫薇、木繡球、常山核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