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域。北起秦嶺、淮河,南達北回歸線南緣,本區包括我國華中、華南和長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濕潤,土壤為紅壤和黃壤。常綠闊葉林是本區具有代表性的類型,殼鬥科、樟科、山茶科等為優勢樹種,次生樹種有馬尾鬆、雲南鬆和思茅鬆等,栽培樹種有杉木等,本區也是我國重要的木材生產基地和珍稀樹種集中的分布區。
熱帶季雨林、雨林區域。我國最南端的植被區,該區濕熱多雨,沒有真正的冬季,年降雨量高,土壤為磚紅壤。熱帶雨林沒有明顯的優勢樹種,特有種類繁多,種類成分多樣,結構複雜。
溫帶草原區域。鬆遼平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阿爾泰山山區等,以針茅屬植物為主的植被類型,氣候特點是幹旱、少雨、多風、冬季寒冷。溫帶針闊葉混交林溫帶草原溫帶荒漠區域。包括新疆準噶爾盆地、塔裏木盆地,青海的柴達木盆地,甘肅與寧夏北部的阿拉善高原等。本區氣候極端幹燥,冷熱變化劇烈,風大沙多,年降水量低於200 毫米。本區特點是高山與盆地相間,隻能生長極端旱生的小喬木、如梭梭、白俊梭、駱駝刺、苔草、沙蒿、沙拐棗等。青藏高原屬高寒植被區域。我國西南海拔最高的地區,氣候寒冷幹燥,多為灌叢草甸、草原和荒漠植被。2. 森林的垂直分布在既定經緯度位置上,海拔高度的變化將導致氣候條件的垂直梯度變化,植被分布也因此而產生相應的改變。獨立地看,在地球上任何一座相對高度差達一定水平的山體上,隨著海拔升高,都會出現植被帶的變化,體現出植被分布垂直地帶性規律。垂直地帶性是從屬於緯度地帶性和經度地帶性的,三者一起統稱為三向地帶性。
森林垂直帶譜的基帶植被是與該山體所在地區的水平地帶性植被相一致的,例如,某一高山位於亞熱帶平原地區,則森林垂直分布的基帶就隻能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而不可能是熱帶雨林。
山體隨海拔升高出現的垂直森林帶譜與水平方向上隨緯度增高出現的帶譜一致。以我國東北地區的長白山為例,隨著海拔升高,依次出現以下森林類型:250 ~ 500 米落葉闊葉林帶(楊、樺、雜木等);500 ~ 1100米針闊葉混交林帶(紅鬆、椴樹等);1100 ~ 1800 米亞高山針葉林帶(雲杉、冷杉等);1800 ~ 2100 米山地矮曲林(嶽樺林);2100 米以上高山灌叢(牛皮杜鵑);再往上為天池。從長白山往北,隨緯度增高,森林類型也出現類似的帶狀更替。在同一緯度帶上,經度位置對植被的垂直分布也有著重要的影響。比如天山與長白山同處於北緯42°左右,但由於天山所處經度位置為東經86°,長白山處於東經128°,兩者嶽樺林的垂直帶譜有著明顯的區別。長白山由於距離大海較近,植被基帶較複雜;天山處於內陸,為荒漠植被區,其植被的垂直分布帶譜為:500 ~ 1000 米屬荒漠植被;1000 ~ 1700 米屬山地荒漠草原和山地草原;1700 ~ 2700米屬山地針葉林( 雲冷杉) 帶;2700 ~ 3000 米屬亞高山草甸;3000 ~ 3800 米高山草甸墊狀植物帶。比較了天山與長白山植被類型的垂直帶譜,可以清楚地看出,天山與長白山不僅在植被垂直帶譜組成上有所不同,而且相似的垂直帶所處的高度也有所升高,比如雲、冷杉林帶在長白山處於海拔1100 ~ 1800 米範圍內,在天山則處於1700 ~ 2700 米的範圍內。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主要在於天山與長白山所處經度位置不同。在我國同一緯度帶上,自東向西,隨著經度的遞減,大陸性氣候增強,必然導致植被發生相應的變化。但是在西部地區,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下降,水分增加,大陸性幹旱逐漸消失,因而在天山的上部出現了與長白山相似的海洋性植被帶,隻不過是其出現的海拔高度相應有所提高。但是在我國的西南部,經度位置對海拔高度地帶性的影響正好相反。由於受到橫斷山脈的影響,我國西南部地區,自東向西雨量劇減,相似的垂直植被帶所處海拔高度在西部山體反而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