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類自身的性質也同先人心中的鳳凰形象接近。雉類善良,無損於人,對人還有許多好處。雉肉是一種佳肴,被視為君王的貴重食品之一,或當做待客的山珍。雉羽是華麗的裝飾品,整隻雉更是贈人的厚重禮物。人們尊雉為吉祥之鳥。雉類的這種稟性,為上古人民所看重、所采擷,融化到鳳凰的形象裏,鳳凰遂以吉祥鳥的姿態出現在人們麵前:“鳳凰……見則天下安寧。”(《山海經·南山經》)鳳凰還有一個很多學者所忽略的特點,那便是異常強大有力。
古人描述鳳凰的形態是“其翼若幹”(《荀子·解蔽》引逸詩),“戴盾”(《山海經·海內西經》),“戴蛇、踐蛇,膺有赤蛇”(同前),顯得極其英武。因而,在上古人民的幻想中,鳳凰又是一位強勁有力的保護神,是威猛而強大的有利於人的火的化身:“鳳凰,火精,生丹穴。”(《引演圖》)人們常祈求鳳凰運用神力打擊害人的凶神惡煞。鳳凰的這一特性和雉類密切相關。雄雉勇於搏鬥,頑強果敢,所以武官俠士多喜歡用雉尾飾冠。
而且古人還以為雉也是火精:“火離為雉。”(《太平禦覽·禽獸部》)雉類還以良好的兩性關係引起人們的讚賞。雄雉向雌雉求“愛”的情景相當熱烈,如《詩·小雅·小弁》所描述的“雉之朝雊,尚求其雌”。雉類常常偶居,形影不離。因此,古人的愛情詩,常有以雉比興的。與此相關,古代婦人也愛好用雉類作裝飾,有用雉羽飾車輿的,有在衣服上畫雉的,有冠上雕鏤著雉形的,其中寓含著對幸福婚姻的憧憬。這種情況,折射到鳳凰那裏,它便又富有忠於美好愛情的性格了。於是“鳳侶鸞儔”一詞意味著最好的姻緣,“鳳求凰”一語代表著熱烈的求愛。婦女們極其喜愛鳳冠、鳳簪、鳳釵、鳳衣、鳳鞋、鳳鏡之類,都滿含著對美好愛情的渴望。
論者在提出鳳凰的原型主要是雉類的同時,還指出鳳凰從其他鳥的身上也吸取了一些營養,才形成完美的形象和特性。如鷹類、鴻類、鸛、鴛、燕等,可能都向鳳凰貢獻過若幹素材。
15.炎黃尋根
黃帝姓姬,號軒轅,人稱軒轅黃帝,被尊為華夏族的祖先。我國早期的史籍《國語》《左傳》,都把黃帝說成是神話人物。千百年來,黃帝是人還是神一直是個謎。
1973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馬王堆三號墓出土了《黃帝內經》一書,這一謎底從此逐漸揭開。《黃帝內經》是幾千年來出土的關於黃帝的第一本書。據台灣93歲高齡的著名史學家、台灣“軒轅教會”會長王寒生和大陸學者餘明光先生研究,這本書成書於戰國時期,公元前168年作為隨葬品埋入馬王堆三號墓中,距今己有二千多年。兩位老先生對《黃帝內經》進行了注釋和編譯,並一致認為《黃帝內經》不是偽書,而是一本實實在在的關係“治國之本”的書。他們由此推斷,黃帝不是人們所說的“傳說中人物”,而是實實在在的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