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龍最早期的原形是什麼呢?有的考古學家認為,龍是一種對於爬行動物的原始宗教崇拜的延續和發展,最早的龍就是有角的蛇;另一些考古學家認為,除了龍身可能與蛇有關外,龍首形象的形成,最先可能同豬這種與人類日常生產和生活關係最密切的動物有關;也有人指出,龍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蜥蜴,新石器時代一些陶器上有這種動物逼真的浮雕;還有的人則認為,龍身來源於蛇,龍首來自馬首和牛首;有的民族學家說,最早的龍應該是鱷魚而不是蛇,傳說時代的“豢龍”就是古代人工馴養的鱷魚;更多的人根據今天所見到的“龍”的形象,同意聞一多先生早年的分析:龍是蛇加上各種動物而形成的。它以蛇身為主體,接受了獸類的四隻腳,馬的鬃毛,鬣的尾巴,鹿的角,狗的爪,魚的鱗和須……
中國自古就有“一龍生九子,九子各不同”之說。神龍的九個兒子,性格和愛好各不相同。我們今天常常會在一些具有中國古代風格的建築物上,看到各種不同姿態的龍的形象:
螭吻:喜歡遠望,通常被裝飾在建築物的屋脊上,傳說它能噴浪降雨,所以用它來防止火災。
蒲牢:愛吼叫,也愛好音樂,所以常被用來裝飾大鍾,做頂上的鍾鈕。古代樂器編鍾頂上就用它來裝飾。
贔屭:樣子像龜,善於背重物,喜歡文字,愛揚名,因此讓它馱碑。在一些古代的石碑下,被壓著的像龜一樣的動物就是它。
狴犴:像老虎,有威力,所以把它放在監獄門上,用來威嚇罪犯。
饕餮:平生貪吃,所以人們把它的造型裝飾在與食物有關的器物上。
金猊:樣子像獅子,喜歡煙火,所以被裝飾在香爐上。
椒圖:樣子像螺蚌,傳說它不喜歡被別人隨便打擾,平時善於封閉和保護自身,人們便把它裝飾在大門上,用來守門,借它告訴外人不要亂闖。有時它還被裝飾在門前的石墩上。
睚眥:傳說中性情凶殘,愛爭鬥廝殺,所以被裝飾在刀、劍上。
14.鳳凰的原型是什麼
鳳凰是傳說中的鳥王,是先民們幻想的產物,寄托了人們無限的向往。鳳、凰並舉意味著愛情的產生,“鳳求凰”一語代表著熱烈的求愛。
龍飛鳳舞,是典型的中華文化的象征。盡管龍和鳳在客觀世界裏根本不存在,是先民們幻想的產物,但龍和鳳卻有著現實的依據。它們是現實中某些形態的升華。那麼,鳳凰的原型是什麼呢?有的說是鴕鳥,有的說是極樂鳥,有的說是某種早已滅絕的巨鳥。但是,鴕鳥之類,中國沒有,也就很難令人相信它是鳳凰的原型。某種早已滅絕的巨鳥,也語焉不詳,不足為據。
比較多的人認為鳳凰的原型是孔雀,其主要依據是鳳凰和孔雀在形態上比較相似。
但是,最近有人提出鳳凰的原型不是孔雀。理由有二:第一,綜觀有關孔雀的資料,沒有一條是來自先秦的,最早記載孔雀的是秦漢典籍。這表明,在先秦時代,黃河流域與長江中下遊沒有孔雀。這樣,黃河流域的上古人民所創作的鳳凰,當然就不會以他們從未見過、聽過的孔雀為原型。第二,從形狀看,兩者也有差別,孔雀最顯著的特點是長大、華美的尾羽,可鳳凰的尾羽,從原始陶器到今天的工藝品上所表現的形態,絕大多數是修長、雅麗的,並不同於孔雀。盡管孔雀與鳳凰在某些方麵相類似,但古人所說的鳳凰並不像孔雀。
那鳳凰原型究竟是什麼呢?有人提出,鳳凰的原型主要是雉類,即俗稱的山雞、野雞、錦雞,“鳳凰以雉類為主體,融合了鷹等許多種鳥的典型形象,是以雉類為代表的藝術結晶”。論者提出,鳳凰與雉類在形貌上十分相近,鳳凰的羽毛五彩斑斕:“鳳之象也,五色備舉。”(《說文》)雉類也如此:“豐采毛之美麗兮有五色之名翬。”(《文選·射雉賦》)雉類首如雞,頸如蛇,鳳凰也同樣:“鳳,雞頭……蛇頸。”(《廣雅》)尤其是鳳凰與雉類的尾羽,均修長而雅麗。戰國時楚國的一幅帛畫描繪有一隻鳳凰,其整個體態宛如雉類(見《人民文學》1953年第十一期)。卜辭中的一些象形“鳳”字,也與雉類相近。唯其如此,所以《山海經》說:“有鳥焉,其狀如翬,而五采文,名曰鸞鳥。”(《山海經·西山經》)鸞鳥,一說是鳳凰的別名:“有五采鳥之名,一曰皇鳥,一曰鸞鳥。”(《山海經·大荒石經》)一說是鳳凰的左右:“鸞鳥者……鳳凰之佐。”(《後漢書·孝章帝紀》章懷太子注引《瑞應圖》)說法雖不一,但確是鳳凰之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