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使用後,將乳膠管拆下放在清水中漂洗12小時以上,然後撈起,將水甩幹,用紙團將兩端管口堵上,在表麵抹上滑石粉,然後放在塑料袋裏密封保存。下次使用前也要先漂洗,然後再使用。采用這種方法,可延長了使用壽命好幾倍。
瓶簽的保護
瓶簽雖是小小的紙片,但它在化學實驗室是不可缺少的,一旦瓶簽脫落,試劑就很難辨認,怎樣防止瓶簽脫落以及被腐蝕呢?
四川洪雅中學唐霞林老師介紹用以下的方法比一般的用漿糊把標簽貼在瓶上,並塗上石臘好。
采用自己熬製的10%聚乙烯醇溶液作膠水,貼得瓶簽十分牢固。一般不會脫落,要用刀子刮才能刮掉,貼好後再在標簽表麵上塗一層聚乙烯醇溶液,幹後在表麵上形成一層致密的膜,起到保護作用。
石灰水的保護
取用2500ml的細頸試劑瓶來浸泡石灰水,每次取用後立即添滿水,將內塞、瓶蓋蓋緊,將瓶子倒轉振蕩,搖勻後放置在那裏,取用時用虹吸管吸取。這樣作到了任何時候都有高質量的澄清透明的飽和石灰水滿足實驗的需要。
試管、瓶子等玻璃儀器截割
用吸水性強的草紙,截成紙條,用水浸濕纏在玻璃儀器需要截割的部位,然後拿到酒精燈上沿紙條邊緣灼燒,邊燒邊轉動,燒到一定程度後迅速浸入冷水中就會整整齊齊的斷裂開。如果一次沒有斷裂,再將未纏紙的部分擦幹,反複幾次,即可成功。
另外截割好後的儀器在燒融截口時要注意:①玻璃上的水要擦幹;②在酒精噴燈上灼燒前要先在酒精燈上預熱,防止局部過熱而破裂。
電解水實驗的方法
中學化學教材中,為了研究水的組成,采用電解的實驗方法展開討論。但該實驗的問題一是所生成氫氣、氧氣的體積比難以達到2∶1,且氧氣體積往往小於理論值。二是由於條件控製不好,整個電解過程時間太長。以往雖有不少改進辦法,但一般都是從化學因素考慮得較多。我們知道電解水的實驗是一個複雜的物理、化學變化,而影響因素又很多,條件比較難於摸清。一個成功的實驗和裝置要達到以下幾個方麵的指標:
(1)生產的氫氣、氧氣體積比為2∶1;(2)電極材料應是容易得到、價廉;(3)整個電解過程時間不宜太長;(4)裝置簡單,操作容易。
故筆者按以上要求分別作了一係列實驗,對該實驗進行了探討。
電解液、電極材料的選擇(1)電解液的選擇
為了增加水的導電性,往往在水中加一些電解質,以縮短實驗時間。表二是用20%H2SO4溶液、10%NaOH溶液作電解質和采用幾種不同電極材料的條件下電解時產生氫氣、氧氣體積比的情況。
用20%H2SO4作電解液時,氧氣體積明顯偏小,主要原因是(1)陽極區副反應較多,生成H2O、O3等物質;(2)非鉑電極在酸性條件下,極易發生氧化反應(鉛電極除外);(3)O2的溶解度較H2大。這時(1)(2)是主要原因。而用10%NaOH作電解液時,情況有所改觀,鉑、鎳、鐵、鉛等作電極時產生的氫氣氧氣體積比都接近2∶1。因此NaOH溶液較適合作電解水的溶液,濃度以10%~20%為好。用鉛作電極時,在H2SO4溶液中電解,其結果也令人滿意,H2SO4濃度以20%~30%為好。選擇合適的濃度才能有較快的反應速度(見表一)。至於其他溶液,可能會產生較為複雜的副反應,故一般不作電解水的溶液。
(2)電極材料的選擇
表二列出了H2SO4溶液、NaOH溶液和不同電極材料的電解水實驗結果。
以NaOH溶液作為電解液時,有鉑、鎳、鐵、鉛作電極材料能夠滿足要求。鐵、鎳、鉛電極雖不是惰性電極,但它們是耐堿性腐蝕的金屬,這些金屬及其氧化物均不溶於NaOH溶液,故顯示出較好的惰性。
鉛在H2SO4溶液中的表現與鉑電極相當,這是由於鉛電極不與H2SO4溶液反應的緣故。
銅是一種兩性金屬在強堿性條件下電解時能與氧氣反應,故在陽極區可見藍色的CuO2-2生成。在H2SO4溶液中,銅陽極極易被氧化腐蝕,故在陽極區可見藍色的水合Cu2+生成。這是由於銅的電極電位較小的緣故。
石墨陽極不論在H2SO4或NaOH溶液中,都易與氧氣反應,所以石墨不能作電解水的電極。
電源的選擇
提起電解水時的電源問題,對電壓討論較多。事實上電壓高低並不能決定電解反應速度。法拉第定律告訴我們:電極上發生化學變化的物質的質量,與通過的電量(Q)成正比。故電解速度與ΔQΔt成正比(與單位時間內通過的電量成正比),即與電流I成正比(I=ΔQΔt,故可得出結論:電解速度與電流成正比。實驗結果也正是如此。若要提高電解速度需提高電流I。
根據歐姆定律:I=εR+r,要增大電流可采取的措施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