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化學實驗方法的綜合運用技巧(1)(3 / 3)

(2)操作:把插頭接220V的電流電源上,兩手握住欲切割的瓶頸,放紅熱電阻絲上,沿一個方向平穩的慢慢旋轉。一般約2~5分鍾左右,瓶子即整齊地斷裂為兩半。

(3)體會及說明:

①切割時瓶子的旋轉速度要均勻,稍慢一點,大瓶子可稍快一點。瓶壁越厚,其成功率越高。

②操作時,旋轉瓶子要平穩,使瓶子受熱在一條圓線上,切勿左右亂晃。可采用把切割儀放平順牆邊,電阻絲到牆麵距離即為要切割的瓶底的高度,瓶底緊貼牆麵旋轉,受熱即在一條圓線上,由此可整齊地切割下玻瓶。

③應特別注意安全,以防傷人。

研究環境汙染的幾個實驗

試劑:(1)003%溴甲酚綠溶液;(2)2mol/l硫酸溶液;(3)2mol/l氨水;(4)05mol/l亞硝酸鉀溶液;(5)05mol/l亞硫酸鈉溶液;(6)001mol/l碳酸氫鈉溶液;(7)05mol/l氯化鋇溶液;(8)3%雙氧水;(9)KI+澱粉溶液;(10)1%花色甙(或品紅)溶液。

儀器用品:投影幻燈一台;培養皿3-5個(連蓋或用稍大的培養皿、玻璃片)將培養皿放在投影幻燈的玻璃上使強光將實驗結果投影到牆上。可將一片透明膠片放在培養皿與投影鏡之間,膠片上畫上同心圓。將培養皿中心放在同心圓的中心上。

實驗Ⅰ所用試劑酸堿性的測試目的:記住溴甲酚綠對各種試劑的變色情況。

討論:酸堿指示劑是實驗室中常用來測試溶液酸堿性,溴甲酚綠是接近中性的溶液測試時常用的指示劑。

實驗步驟:將上述各種試劑滴在一個幹淨且幹燥的表麵皿中,注意不要使不同的溶液混合,並將溴甲酚綠指示劑分別滴入上述各滴溶液中。

原理:溴甲酚綠變色範圍是,黃38-54藍可測知此範圍內各溶液pH值。

實驗Ⅱ氮氧化物汙染源,及它的形成和在大氣中的轉移,與雨水的反應目的:1合成NO;2用指示劑檢驗含氮氧化物和硝酸的雨水的酸堿性。

討論:實際生活中氮氧化物的主要汙染源是汽車的廢氣。盡管模擬汽車排氣係統的氣室在實驗室中是很難辦的。這裏卻可以近似地合成NO,NO極難溶於水也極難與水反應,隻作為氣體緩慢釋放出來,並部分地被氧化成NO2;這樣產生的混合物稱為氮氧化物NOX。這些氮氧化物在大氣中擴散,轉移並與水滴(雨、雪、霧、雲)相互反應。本實驗用亞硝酸鹽產生NO,從而近似地模擬大氣中由汽車造成的汙染。

實驗步驟:1將潔淨、幹燥的培養皿放在膠片同心圓上,在距離圓心不等的圓上分別滴上一滴雨水,並各滴一滴指示劑,觀察顏色。2在培養皿中心處滴幾滴亞硝酸鉀溶液,再滴入相同滴數的硫酸溶液,並迅速地蓋上蓋子,觀察指示劑的變化。

原理:亞硝酸根在強酸中放出一氧化氮:

3NO-2(aq)+2H+(aq)2NO(g)+H2O(I)+NO-3(g)在氣室中一氧化氮被氧化成二氧化氮:

2NO(g)+O2(g)2NO2(g)二氧化氮與水反應生成硝酸而使指示劑變黃:

3NO(g)+H2O(I)2HNO3(ag)+NO(g)實驗Ⅲ二氧化硫的汙染源形成,轉移及沉降的模擬實驗目的:合成SO2並研究它溶於水中形成的汙染。

討論:與NO一樣SO2也是造成酸雨汙染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氧化硫主要產生於礦石燃料,如煤,石油製品的燃燒。本實驗用亞硫酸鹽製造SO2,使其與雨水反應。

實驗步驟:如實驗Ⅱ的步驟用1mol/l的Na2SO4溶液代替KNO3溶液。

原理:亞硫酸鹽在酸性環境中生成SO2∶SO2-3+2H+SO2+H2O;實際生活中SO2的主要汙染是煤及其他含硫燃料的燃燒。

實驗Ⅳ酸雨對建築材料的影響及損害的模擬實驗目的:實驗由SO2及酸雨引起對天然礦物質及建築材料的損壞。

討論:酸性汙染物能對大多數建築物的材料,如:水泥、大理石、金屬等發生腐蝕作用,酸雨會緩慢地腐蝕這些建築物。

實驗步驟:①將潔淨、幹燥的培養皿放在同心圓膠片上,在距圓心第二圈呈至少40°放置如下礦物樣品:a混凝土;b大理石;c大理石粉;d鋁礬土;e石英;f灰塵;g金屬鎂。②各滴2-3滴指示劑在每個試樣中,使每個樣品均被雨水黑覆蓋。③在培養皿中央滴2滴05mol/l的亞硫酸鈉溶液,如前所述滴2滴2mol/l的硫酸溶液,產生二氧化硫,觀察3分鍾。④記錄並回答以下問題:(1)每一試樣指示劑初始的顏色及其產生的原因。(2)a-e的主要化學成份是什麼?(3)試樣的體積大小與酸雨反應速度有何影響?(4)觀察金屬試樣,放出的是什麼氣體?

實驗Ⅴ二氧化硫對植物的影響目的:觀察幹燥或潮濕的硫氧化物對植物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