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化學實驗操作方法和技能的提高(1)(3 / 3)

現象:白色沉澱產生,增加到一定量後,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原因:氫氧化鈉與氯化鋁反應先生成氫氧化鋁沉澱,當氯化鋁完全轉化為氫氧化鋁後,再加入的氫氧化鈉與氫氧化鋁反應生成可溶性偏鋁酸鈉。

離子方程式:Al3++3OH-=Al(OH)3↓Al(OH)3+OH-=AlO-2+2H2O顛倒操作順序,將氯化鋁溶液逐滴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

現象:開始沒有沉澱,滴入一定量氯化鋁溶液後,產生白色沉澱並逐漸增多。

原因:氯化鋁與過量氫氧化鈉反應,生成可溶性偏鋁酸鈉。當氫氧化鈉完全轉化為偏鋁酸鈉後,再加入氯化鋁與偏鋁酸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鋁沉澱。

離子方程式:

Al3++4OH-=AlO2-+2H2OAl3++3AlO2-+6H2O=4Al(OH)3↓(2)將濃氨水逐滴滴入硝酸銀溶液中現象:開始出現白色沉澱,並逐漸增大到一定量後,逐漸減少,直至消失。

原因:氨水具有弱堿性,它可與硝酸銀反應生成氧化銀沉澱。當硝酸銀完全轉化為氧化銀後,再加入氨水則生成可溶性銀氨配合物。

離子方程式:Ag++NH3·H2O=AgOH+NH+4→Ag2O↓+H2OAg2O+4NH3+H2O=2[Ag(NH3)2]++2OH-顛倒順序,將硝酸銀溶液滴入濃氨水中。

現象:無沉澱產生。

原因:硝酸銀與過量的氨水反應生成可溶性銀氨配合物。

離子方程式:Ag++2NH3=[Ag(NH3)2]+(3)將新製的氯水逐滴滴入碘化鉀-澱粉溶液中現象:開始溶液變藍,然後逐漸變成無色。

原因:氯置換了碘化鉀中的碘,碘單質使澱粉變藍。氯水具有強氧化作用,轉而使顏色褪去。

顛倒順序,將碘化鉀-澱粉溶液逐滴滴入新製的氯水中。

現象:溶液不變色。

原因:由於大量氯水存在,置換出的碘單質剛與澱粉作用生成有色物質,便立即被氧化。

科學的操作順序決定著混合物分離和鑒定的成敗(1)用紅熱的木炭、濃硫酸、灼熱的氧化銅、澄清的石灰水,將氮氣從N2,CO,O2,H2O的混合氣體中分離出來。

正確的操作順序是:(1)將混合氣體通過紅熱的木炭,使O2轉化為CO2;(2)將混合氣體通過灼熱的氧化銅,以使CO轉化為CO2;(3)將混合氣體通過澄清的石灰水,以除去CO2;(4)將混合氣體通過濃硫酸,以除去H2O。最後獲得純淨的氮氣。任意變動操作順序,則達不到分離提純的目的。

(2)利用酸堿係統對混合物進行係統分析時,各組試劑的加入順序是嚴格確定的。變動操作順序,則會遺漏混合物中可能存在的離子,從而導致分析失敗。

綜上所述,操作順序對實驗的成敗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我們在每做一個化學實驗之前,必須根據實驗目的,按照反應原理和前人的經驗,科學地安排操作順序,以確保實驗的成功。

中學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教學

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包括藥品的取用、物質的稱量和液體的量取、物質的加熱、液體的過濾、儀器的裝配、玻璃儀器的洗滌六個方麵。課本裏編入了六個學生練習,共十四項內容,對實驗基本操作,分別進行了單項的操作訓練。實驗基本操作五、六裏,雖沒有專門安排學生練習,但在注釋中指出可以結合後麵的實驗進行。為此可以在實驗基本操作之後緊接著做學生實驗一:粗鹽的提純,使基本操作訓練和完成一定目的的實驗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實驗中體會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在完成一定的實驗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提高學生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初中化學裏的實驗技能有:儀器的使用,實驗操作,實驗裝置圖的繪製,實驗中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和實驗報告的書寫四項。它們在實驗基本操作中已陸續出現,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實驗基本操作熟練程度的不同要求,有主次地講解和訓練。

江山中學吳桂花老師總結實驗基本操作教學包括以下幾個方麵:

目的性和重要性教育

實驗基本操作的目的是:記住常用儀器的名稱,了解它們的使用範圍,操作要求。學會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及原理,能畫常用儀器,初步學會簡單裝置圖的繪製。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

實驗基本操作的重要性在於:它是學生進行化學實驗的第一步,是進一步運用實驗方法去驗證和探索物質的性質和變化規律的基礎。化學概念的形成、化學定律的獲得、化學現象的解釋……無一不是建立在化學實驗的基礎上。可以說,沒有化學實驗就沒有化學科學。

實驗基本操作技能的訓練與提高

實驗基本操作技能包括固體藥品的取用,液體藥品的取用等十四項。對每一項基本操作教師都要有清楚、準確、無誤的示範,同時配以簡潔明了的講解,然後嚴格指導學生進行基本操作訓練。學生操作中的常見錯誤教師要心中有數,以便及時指導糾正。

學生中的常見錯誤操作有以下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