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地球環境係統助教羅貝爾表示,研究從1980年開始監看溫室效應與農作物生產之間的關係。研究指出,自1980年以來,全球小麥生產下降了5.5%,玉米生產下降4%,全球稻米和黃豆則沒有受到太大影響。
羅貝爾指出,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玉米及黃豆生產國,約占全球生產的40%,過去30年間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溫室效應影響。羅貝爾強調:“到目前為止沒受到影響,未來十年則很難說。”
羅貝爾表示,美國之外的地區如俄羅斯、法國、印度等國家的小麥;中國和巴西的玉米產量,在過去30年間的生產都下降。美國生產玉米及黃豆地區沒有受到溫室效果的影響,引起氣候學家高度的興趣,研究為何會不受到影響。科學家重新檢討溫室效應在全世界不同地區造成的影響,探討是否有其他原因造成溫室效應。
羅貝爾指出,根據“全球政府互聯氣候研究”自1950年開始的研究,地球氣溫平均每十年上升攝氏0.13度。IPCC預測未來20到30年間,氣溫上升得更快,“如果這項預測屬實,美加地區的農作物生產也將受到影響。”
報告同時指出,因溫室效應影響而減少的生產,使全球農作物價格自1980年到現在上升了20%。
(2)海洋生態
沿岸沼澤地區消失肯定會令魚類,尤其是貝殼類的數量減少。河口水質變鹹可會減少淡水魚的品種數目,相反該地區海洋魚類的品種也可能相對增多。至於整體海洋生態所受的影響仍未能清楚知道。
(3)水循環
全球降雨量可能會增加。但是,地區性降雨量的改變則仍未知道。某些地區可有更多雨量,但有些地區的雨量可能會減少。此外,溫度的提高會增加水份的蒸發,這對地麵上水源的運用帶來壓力。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麵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麵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4)對男女比例平衡
高溫環境容易創造男寶寶,低溫環境容易創造女寶寶。研究人員比較擔心的是,在全球溫度日益增高的溫室效應下,男寶寶出生的幾率會越來越高,可能會造成男女比例的失衡。
過去的研究早就發現,小老鼠和小蝙蝠的性別、出生時間、與環境溫度有相當密切的關聯性。為了找出人類寶寶的性別與環境溫度的關係,德國研究人員則是針對1946~1995年間的出生記錄進行追蹤,並且對照當地的溫度變化。結果發現,當地的四月到六月是男寶寶出生最多的月份,十月則是男寶寶出生最少的月份。
進一步的分析顯示,受精卵結合前一個月的環境溫度,也就是男生與女生在性行為發生前的一個月所處環境的溫度,是影響寶寶性別的重要因素。高溫環境容易創造男寶寶,低溫環境容易創造女寶寶。
溫度之所以會影響寶寶性別,研究人員的假設是:高溫會影響精子的X染色體,讓女寶寶不容易出生;低溫會影響精子的Y染色體,讓男寶寶不容易出生。
另一個假設則是:溫度越高、做愛的欲望越強。高溫的環境會刺激男女性行為頻率的增加,也使得女性更容易受孕。
其他的研究則是認為:帶有Y染色體的精子,遊得比較快;但是帶有X染色體的精子,比較強壯。所以在性行為頻繁的狀況下,帶有Y染色體的精子比較容易與卵子結合,生出男寶寶。但是在性行為減少的狀況下,帶有X染色體的精子比較容易等到與卵子結合的機會,更容易生出女寶寶。
(5)農地積水瘧疾肆虐
穿著傳統服飾向來樂天知命的卡特瑞島人,幾百年來遺世獨立,始終保持著傳統生活模式,但他們卻因人類對環境的破壞造成全球暖化,令他們將麵臨被海水淹沒的命運。卡特瑞島環保人士保羅塔巴錫說:“他們已經持續被海洋力量攻擊,還有持續不斷的洪水,原有的地區都被改變了,被破壞殆盡,幾乎所有的地方都被海水淹沒了。”
不堪的是,招致蚊子蒼蠅叢生,瘧疾肆虐。
(6)亞馬遜雨林逐漸消失
而位於南美洲、全世界麵積最大的熱帶雨林——亞馬遜雨林正漸漸消失,讓全球暖化危機雪上加霜。
號稱地球之肺的亞馬遜雨林涵蓋了地球表麵5%的麵積,製造了全世界20%的氧氣及30%的生物物種,由於遭到盜伐和濫墾,亞馬遜雨林正以每年7700平方英裏的麵積消退,相當於一個新澤西州的大小,雨林的消退除了會讓全球暖化加劇之外,更讓許多隻能夠生存在雨林內的生物,麵臨滅種的危機,在過去的40年,雨林已經消失了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