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滿目滄瘡的星球(1)(1 / 3)

我們所住的星球,正滿目滄瘡。

對自然環境的人為清理就像疾病傳播一樣,而這對於生物多樣性來說是有害的。我們認為自然荒野的原初野生狀態才是安全有利的,但是對周圍自然環境的人工清理已經威脅到這樣一些自然的荒野地域,使得它們有可能突然、迅速地退化。

一、恐怖的自然突變

自然災害破壞了人與其生活環境間的生態平衡,形成了傳染病易於流行的條件,因而,控製傳染病便成為抗災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自然災害後,隨著舊的生態平衡的破壞和新的平衡的建立,災害條件所引起的傳染病流行條件的改變還將存在一個時期,這種災害的“後效應”使災害條件下的傳染病控製與其他的抗災工作不同的一個重要特征。當自然災害的直接後果被基本消除之後,消除其“後效應”將成為工作的重點,而且這種工作實際上將成為災害條件下傳染病控製的主要工作。

對於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傳染病控製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特征。在這個意義上,可將災害劃分為突發性災害,包括水災,地震、火山噴發、海嘯、台風等在短時期內造成重大損害的自然災害;漸進性災害,包括旱災和現在已罕見的蟲災引起的饑荒等。後一類災害由於沒有對人類基本生活條件形成突然衝擊,傳染病防治工作可以更未有組織的展開。

1.自然災害對傳染病流行機製的影響

(1)飲用水供應係統被破壞

絕大多數的自然災害都可能造成飲用水供應係統的破壞,這將使災害發生後首當其衝的問題,常在災害後早期引起大規模的腸道傳染病的爆發和流行。

在水災發生時,原來安全的飲用水源被淹沒、被破壞或被淤塞,人們被迫利用地表水最為飲用水源。這些水往往被上遊的人畜排泄物、人畜屍體以及被破壞的建築中的汙物所汙染,特別是在低窪內澇地區,災民被洪水較長時間的圍困,更已引起水源性疾病的暴發流行。孟加拉國水災時曾因此造成大量的人群死亡。

在地震時,建築物的破壞也會涉及供水係統,使居民的正常供水中斷,這對於城市居民的影響較為嚴重,而且由於管道的破壞,殘存的水源極易遭到汙染。海嘯與風災也可能造成這種情況。

災害時,由於許多飲用水源枯竭,造成飲用水源集中。在一些易於受災的缺水地區,居民往往需要到很遠的地方去取的飲用水。一旦這些水源受到汙染,將會造成疾病的暴發流行。如四川巴塘曾因旱災而發生過極為嚴重的細菌性痢疾流行。

在一些低窪鹽堿地區,水旱災害還會造成地下水位的改變,從而影響飲用水中的含鹽量和PH值。當水中的PH值與含鹽量升高時,有利於霍亂弧菌的增殖,因而在一些霍亂疫區,常會因水旱災害而造成霍亂的再發,並且能延長較長時間。

(2)食物短缺

盡管向災區輸送食物已成為救災的第一任務,但當規模較大,涉及地域廣闊的自然災害發生時,局部的食物仍然難以完全避免。加之基本生活條件的破壞,人們被迫在惡劣條件下儲存食品,很容易造成食品的黴變和腐敗,從而造成食物中毒以及食源性腸道傳染病流行。

水災常伴隨陰雨天氣,這時的糧食極易黴變。最近發生的中國南方數省的一次大規模水災過程中,就曾發生多起黴變中毒事件。當災害發生在天氣炎熱的季節時,食物的腐敗變質極易發生。由於醃製食品較易保存,在大規模災害期間副食品供應中斷時,醃製食品往往成為居民僅有的副食,而這也為嗜鹽菌中毒提供了條件。

食物短缺還會造成人們的身體素質普遍下降,從而使各種疾病易於發生和流行。

(3)燃料短缺

在大規模的自然災害中,燃料短缺也是常見的現象,在被洪水圍困的災民中更是如此。

燃料短缺首先是迫使災民喝生水、進食生冷食物,從而導致腸道傳染病的發生與蔓延。

在嚴重的自然災害後短期內難以恢複燃料供應時,燃料短缺可能造成居民個人衛生水平的下降。特別是進入冬季,人群仍然處於居住擁擠狀態,可能導致體表寄生蟲的孳生和蔓延,從而導致一些本來已處於控製狀態的傳染病(如流行性斑疹、傷寒等)重新流行。

(4)水體汙染

洪水往往造成水體的汙染,造成一些經水傳播的傳染病大規模流行,如血吸蟲病,鉤端螺旋體病等。但洪水對於水體汙染的作用是兩方麵的。在大規模的洪水災害中,特別是在行期間,由於洪水的稀釋作用,這類疾病的發病並無明顯上升的跡象,但是,當洪水開始回落,在內澇區域留下許多小的水體,如果這些小的水體遭到汙染,則極易造成這類疾病的爆發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