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馬遺留下的還有一處非常引人注目的建築,它就是萬神廟。
萬神廟建於公元120~124年,是羅馬圓形廟宇中最大的一個,現在保存得比較完整。神廟麵對著廣場,坐南朝北。神廟前廣場上立著從埃及搬來的方尖石碑。神廟的平麵可分成兩部分。門廊由前麵8根科林斯柱子和後麵兩排8根柱子組成,放在高高的台階上,台階寬33.5米,深18米。後麵是圓形的神殿和兩個壁龕,裏麵原來放著奧古斯都和阿古利巴的大雕像。
神殿平麵為圓形,直徑43.2米,牆厚為6.2米,上麵覆蓋著半球形的穹隆頂。頂端距地也是43.2米,中間有個直徑8.9米的圓形窗,是唯一的采光口。穹隆頂和牆身都是用混凝土澆築的。為了減輕自身重量,又在環形的牆體內挖了7個壁龕和8個封閉垂直的空洞。圓形神殿的內部處理得很統一,龕的立麵上都用兩根科林斯柱子支撐著簷部的線腳,科林斯柱子的簷口上部靠近穹隆頂還有一層簷。兩層簷口把神殿內部的牆麵水平劃分成上小下大的兩段,近於黃金分割的比例。
圓形的穹隆頂用凹陷的方格形圖案作裝飾,不僅減輕了屋頂的自重,而且構成上小下大的5排天花,越向上越小,強調著它的高度。加上頂部采光產生陰影的變化,更增強了室內空間的效果。內部牆麵和柱子都用大理石裝飾,便整個室內感覺和諧宏大。
萬神廟的外觀比較封閉沉悶。門廊柱高14.5米,16根柱子是從別處拆來的,色澤不一致。柱頭、簷部、柱礎是白色大理石,柱身是深黃色的花崗石。門廊的簷部、山花原有青銅鑄的雕刻,門廊下的大門包著鍍金的銅片,穹隆頂的裏層也是包著鍍金的銅片。
其餘各處也都有這種光亮奪目的裝飾物。由於它們的富麗多彩,多少減少了一點封閉沉悶的感覺。由於曆史的變遷,山花上的青銅雕刻如今已不存在。
這座神廟充分表現了當時羅馬建築的設計和技術水平,無論是體形、平麵、外觀和室內處理,都成為古典建築的代表。
小讀者們,如果給你質量不同的兩個物體,站在同一高度同時鬆手,哪個物體會先落地?這對你也許不會是一個問題,但在上千年的時間裏,人們都錯了,直到伽利略在意大利的一座塔上同時丟下了兩個鐵球,這個問題才有了正確的答案……甚至在登上月球後,在月亮上也做過類似的實驗——宇航員將羽毛和鐵球在同一高度同時放手讓它們下落,結果,羽毛和鐵球同時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