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最年輕的大洋——大西洋(1 / 1)

大西洋在歐洲、非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是世界第二大洋,也是最年輕的大洋,距今隻有一億年。大西洋的麵積為9336.3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為3627米,最大深度為9219米。

它的麵積約占海洋總麵積的25.4%,是太平洋麵積的一半。但是,它正在拚命擴張,說不定在遙遠的將來,它的寬度會趕上或超過太平洋。大西洋位於直布羅陀以西,原名叫“西方大洋”。它的英文(Atlantic)一詞,是根據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阿特拉斯(Atlas)的名字來的。希臘史詩《奧德賽》中,有一位頂天立地的大力神,名叫阿特拉斯。他知道世界上任何海洋的深度,並用石柱把天地分開,他就住在阿特拉斯洋裏。

1650年,荷蘭地理學家波恩哈德·瓦雷尼正式使用“阿特拉斯洋”這個名稱。漢文譯名“大西洋”,是明朝時歐洲傳教士翻譯過來的,一直沿用至今。

大西洋的航運業極為發達。

西部通過中美巴拿馬運河,直通太平洋;也可繞過南美南端合恩角,穿過德雷克海峽或麥哲倫海峽,到達太平洋。東部穿過直布羅陀海峽進入地中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經過紅海,抄近路到達印度洋;也可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大西洋與北冰洋的聯係,比其他大洋都方便,有多條航道相連通。大西洋有多條國際航線,聯係歐洲、美洲、非洲的沿岸國家,貨運量居各大洋第一位。尤以北大西洋更為繁忙,聯係大西洋與北海的多佛爾海峽和英吉利海峽,是世界海上交通最繁忙的地方。大西洋沿岸港口很多,主要有波士頓、紐約、巴爾的摩、新奧爾良、哈瓦那、阿姆斯特丹、哥本哈根、威尼斯等。

大西洋北部氣溫高於南部。東西兩側氣溫差別也很大,在南北緯30度之間,東部比西部約低5℃;在北緯30度~60度間,東部氣溫又高於西部約10℃,使西歐的氣候終年溫暖如春。如法國的巴黎,它與我國的東北哈爾濱位置相仿,但巴黎的冬日氣溫,卻與中國的上海、南京相似。在南大西洋,南緯30度以南,東西兩側差別不明顯。

在北大西洋,也有一個順時針環流,由北赤道流、墨西哥灣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和加那利寒流組成。其中,墨西哥灣暖流是世界最大的暖流,它的流量相當於全世界河流量總和的120倍,像一條巨大的暖氣管,供應巨量的熱,使西北歐的氣候溫暖如春。南大西洋的環流是逆時針方向,由南赤道流、巴西暖流、西風漂流和本格拉寒流組成。

大西洋的潮汐,大多屬於半日潮。在開闊洋麵上,潮差不明顯;在近岸或狹窄的海灣,潮差很大。英國南岸的布裏斯托爾灣潮差高達11米多,北美的芬地灣潮差高達21米。南美的亞馬孫河口的湧潮,比我國錢塘江大潮還要壯觀。

大西洋蘊藏著巨大的資源。它的漁業資源極為豐富,幾個世界上最富饒的漁場都在大西洋中。大西洋近岸廣闊的大陸架上還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由地球的板塊學說我們了解到,地球表層是由一些板塊合並而成,這些板塊就像浮在海麵的冰山,在熔融的地幔岩漿上漂浮運動。所謂板塊構造,講的就是這些堅硬的岩石板塊以及它們的運動體係。地球表層主要有六個基本板塊,板塊堅如磐石,其內部是穩定的,而板塊之間的交界處則是地殼運動最激烈的地帶,經常發生火山噴發、地震、岩層的擠壓褶皺及斷裂。

六大板塊中,太平洋板塊完全由大洋岩石圈組成,而大西洋由洋中央海底山脈分開,一半屬於亞歐板塊和非洲板塊,一半屬於美洲板塊印度洋,也由“入”字形的海底山脈分開,使印度洋洋底分別屬於非洲板塊、印度板塊和南極板塊。所以,這些板塊是由大洋岩石圈及大陸岩石圈組成,它包含了海洋與大陸。由於地幔的對流運動,使得漂浮在它上麵的板塊也被帶動做水平運動。所以,地幔的熱對流是帶動板塊運動的傳送帶。運動的板塊最終總會相遇的,相遇相互碰撞,當大洋板塊與大陸板塊相碰撞,大洋板塊密度大而重,就插到大陸板塊之下,在插入處就形成大洋邊緣的深海溝。假使是兩個大陸板塊相碰撞,則互相擠壓,使兩個板塊的接觸帶擠壓變形,形成巨大的山係,如喜馬拉雅山係就是歐亞板塊與印度板塊擠壓而形成的。因此,地球板塊的運動,形成大洋邊緣島弧海溝複雜的地貌,也構成大陸上巨大的山係,板塊構造控製了整個地球的地表形態。

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來,大西洋正是處在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之間,正是由於這兩大板塊的不斷遠離,從而形成了今天的大西洋。萬物總是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兩大板塊繼續分裂,大西洋麵積就會越來越大,所以才會說,大西洋是正在裂開的大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