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首次穿越南、北極的環球探險(2 / 3)

博加和薩尼之間是一片廣闊的冰隙地帶,深不見底的冰隙上的雪橋經常斷裂,葬送了許多探險家的性命。爵士他們為確保萬無一失,每輛摩托車的後麵都用一根15米長的繩子拖一個裝滿貨物的雪橇。這樣,如果摩托車掉進冰隙,繩子與雪橇之間形成的角度就能刹住雪橇,從而拖住下滑的摩托車,人就能攀繩爬上來。不過,有了這種保護措施,仍有不少人葬身在冰隙之間。所幸的是這種厄運沒有降到爵士他們頭上。他們僅用三天半時間,便完全通過危險區,抵達博加宿營地。

與此同時,不準備在南極過冬的探險隊人員都已乘船撤離南極,正駛入好望角。博加營地隻剩下爵士夫婦、奧列佛和查理斯,還有一條狗。

南極的冬季是黑暗、寒冷的極夜期,在如此惡劣的環境裏,探險隊的三男一女卻過得井然有序,怡然自得。他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職責:爵士負責管理住棚和燃料,他在住棚和貨物箱之間挖了一條長溝,上麵再加個蓋,取東西就方便多了。爵士夫人負責通訊聯絡。安裝收發報機的棚子離住棚有幾百米遠,她每次去那裏,都得抓住一根繩子,頂著狂風,冒著嚴寒,在黑暗中摸索著前進。奧列佛的主要任務是記氣象日記和管理發電機、摩托車。查理斯則負責每天的夥食。盡管在這裏幹事費時費力,比他們原先設想的忙得多,但他們同心協力,和睦相處,共同克服了一個又一個困難,終於度過了漫長的南極冬季。

1980年10月29日,爵士、奧列佛和查理斯三人乘摩托車拖著雪橇,離開博加營地,向2000公裏之處的南極極點發起衝擊。當時,南極的夏季剛剛開始,氣溫低至-30℃左右,風速高達每小時七八十公裏。雖然天氣寒冷,但氣溫越低,雪橇也就越堅硬,反而給他們探險增添了幾分安全係數。

他們選擇的路線,大都是前人所未走過的。爵士在前麵開路,奧列佛懂得機械,在後麵收尾,以便修複可能出現的機器故障。他們每個人都備有帳篷、食物、繩索、鏟子、發報機和收音機,以防一旦被風雪分開也能單獨生存下去。他們每天堅持行駛10小時,每小時休息五分鍾,吃些幹糧,到晚上宿營時才煮一頓飯。盡管條件艱苦,但他們對勝利都充滿信心。每天晚上,他們還要和留守營地的爵士夫人聯係一次,以免她掛念。其實,自從爵士他們離開博加後,她總守在收報機旁,隨時準備收報。

爵士一行行進了近400公裏,遇到了一個連綿200多公裏的大雪槽。雪槽地帶坎坷不平,溝隙密布,摩托車經常翻車,跌入溝內,這時,駕駛員就得立即跳出車外,以免被雪橇板撞傷。

劇烈的顛簸中,爵士的硬橡木雪橇被震裂出一條三米長的大口子,他隻好忍痛割愛,把損壞的雪橇連同物資一起丟棄。幸虧其他人的雪橇是不鏽鋼製作的,沒有損壞。

爵士一行繼續前進,當他們走了一半路程,來到預定的物質供應點時,卻什麼也沒見到。飛行員沒有按照預定計劃,準時把物資運送到這裏。時間對他們來說實在是太寶貴了,然而,在這塊生態資源極差、除了科學考察人員之外、地球上惟一沒有人居住的大陸沒有充足的物資保障,那就意味著死亡。他們隻好耐心等待。17天後終於等來了運送物資的飛機。探險隊補充了足夠的物資,開始向極點作最後衝刺。12月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到達了南極極點,12月23日,他們又精神抖擻地奔向幾百公裏之外的斯科特基地。這段路程的主要障礙是斯科特冰川。他們準備順著冰川,駕駛摩托車從山上滑到羅斯冰障上。這種大膽的行為是前人從未試過,甚至從未想過的。爵士一行經過認真準備,開始了這段驚險的行程。冰川上冰隙密布,摩托車在下滑時很難刹車,他們隻能小心翼翼地緩慢行駛,盡量減少停頓。當摩托車和雪橇在冰橋上通過時,經常地聽到冰橋發出吱吱的破裂聲,使人不由得心驚肉跳,極度緊張。經過一路險象環生的折騰,四天後,他們終於到達位於南緯78°9′的羅斯冰障,這是一道幾十米高的冰牆。一直延伸到很遠很遠的地方。1841年,英國探險家羅斯首先發現了這條冰長城,因此被命名為“羅斯冰障”。以後的路就比較平坦,容易行走多了。1981年1月11日,爵士一行安抵斯科特基地,從而結束了人類曆史上第二次穿越南極大陸的探險。這次探險總共用了75天,比1958年英國—新西蘭聯合探險隊首次穿越南極走的路程更長,而用時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