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他們躺在離倉庫隻有16千米的帳篷裏,隻要咬咬牙來到倉庫就可得救。可風越來越大,雪越來越狂,3個精疲力竭的人再也邁不開步子。於是,斯科特用他那凍傷的手握著鉛筆寫道:“我們離死亡不遠了,這多麼可怕!請看在上帝的麵上,別拋下我們的親人不管。”
3月29日,斯科特3人耗盡最後的體力,悲慘地死去。
8個月後,一支搜索隊找到了他們的遺體。令人感歎的是,同時發現了他們掙紮在死亡線上而沒有忘記去南極途中采集的35磅重的珍貴化石、地質標本和完整的日記。請設想一下,在當時那種極端困苦的條件下,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但他們能把生命置之度外,竭盡全力將這些沉重的標本一直拖到最後一步,這需要多麼大的決心和毅力啊!這種忘我的科學精神實在是可敬可佩!
美好的明天
與斯科特的悲慘景象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挪威人把阿蒙森當民族英雄來歡迎的場麵。他每到一處,人們都脫帽向他致敬。由於他,全世界都認識南極了。但這場競賽決不像體育比賽那麼容易忘懷,也許是感到阿蒙森的勝利是如此的容易,而斯科特的結局是如此悲慘的緣故吧!我想議論幾句:在這場驚心動魄的角逐中,天氣固然影響很大,但實質是人和自然的較量。阿蒙森的成功在於他較斯科特經驗豐富,他在南極越過冬,又多次在北極探險,可謂極地探險之星,是惟一兩極探險家。他的隊員個個體質好,適應寒冷氣候;另一高明之處以狗為動力,節省了體力並預備了口糧,保證了健康;另外,隊伍組織嚴密,訓練有素。而斯科特則半路出家,僅南極一次探險經曆,無北極知識;隊員來自軍隊或雇傭,缺乏寒冷條件下求生存的思想準備;矮種馬為動力是最大的失誤;隊伍組織差,如途中竟發現一箱餅幹未裝滿,臨時增加隊員等;對食物不關心,依然吃麵包和罐頭等,偶爾吃頓海豹,還煮得爛爛的,這些因素足以決定失敗。
盡管如此,斯科特隊仍不愧為真正的英雄,其隊員仍不失紳士風度。他們重視科學研究,搜集的大量標本和資料記錄,成為不朽的文件。這種不圖虛名而務實的精神,令人尊敬。而阿蒙森忽視科學考察,到有點錦標主義之嫌了。這件事給我們的啟示是:身處逆境而勇於拚搏,麵對危險而敢於前進,才有可能成為強者。
1957年,美國在南極極點建立考察基地,取名“阿蒙森——斯科特”站,正是紀念這兩位征服南極的強者。
南極與北極相對,卻“極不相同”。北極是冰雪的海洋,南極卻是冰雪覆蓋的大陸。它麵積大約1400萬平方千米,98%被約2000米厚的冰蓋所埋,是地球上最大的冰庫。冰層10米以下不受外界溫度影響,裏麵隱藏著許多秘密,成為研究古氣候等問題的天然實驗室,它是世界上風最大、最冷、最幹的地區。最低溫度達零下88攝氏度,斯科特當年留下的報紙和餅幹至今還完好無損!南極大陸邊緣三分之一的海岸布滿險峻的冰牆。
南極大陸也有“綠洲”,它是指那約7%麵積是終年無積雪的部分,突出在冰山上的山峰。綠洲內有縱橫堆列的岩石,呈暗褐色或暗綠色,岩石堆中有小湖、河等,水溫4~9度,水中有微生物,可洗澡,個別島嶼上還有88攝氏度的溫泉。
在這樣嚴寒的大陸上,動植物品種不少,常見的海豹、企鵝、鯨魚、海燕、地衣、苔蘚等。
企鵝那白圍脖、黑大衣,走起路來一搖三晃,真像18世紀的“紳士”。
水手們害怕冰山,又不能不為冰山的美麗景色所讚歎,它們有的似古城廢墟,有的似銀裝玉琢的宮殿,在陽光的映射下,反射著瑰麗的光彩,時而淺紅、墨綠、淡藍,海員們稱為魔鬼的眼睛。
科學家們用知識的“魔杖”一步步揭開它神秘的麵紗,但剛撩起一角,還有許多未知數,有待後人去探索。
我國擁有12億人口,在南極研究與開發中有責無旁貸的責任與義務。1985年,我國在南極洲建立了長城科學考察站。我們要派更多的科學家去南極考察。南極歡迎有真才實學、不畏艱險的人去探索、去開發。這神奇的冰雪大地上,英雄有用武之地。
南極寶貴的地下礦藏、豐富的生物資源,以及它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環境,都將造福人類。南極的明天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