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3月21日,是比利時小朋友的“詩節”。這一天,全國各小學都要組織少年兒童讀詩、寫詩、賽詩,進行詩歌欣賞。
“詩節”是怎樣來的呢?1976年,比利時教育界通過了一項計劃,在各小學開設詩歌寫作課,培養孩子們的詩情。
“吉利”小學一年級老師創造了一種教娃娃寫詩的辦法,就是讓每個新同學說出自己最喜歡的人、東西或事情,然後經過精心的排列,這就成了一首小朋友集體創作的詩了。
隨著年歲的增長,學校就有計劃地讓學生背誦比利時和法國一些名詩人琅琅上口的短詩。背誦多了,少年兒童的想像力便開始長了翅膀。
全國各小學廣泛開展詩歌活動,在這個基礎上,詩歌節便逐漸形成了。比利時的法薇奧拉王後,是一位兒童文學作家。她親自創辦了每隔一年舉行一次的“克諾克”國際詩歌大會,極大地推動和鼓勵孩子們寫詩。比利時教育中心理事會還從全國四麵八方收集兒童們的詩作,結集出版,如《兒童是詩人》的兒童詩集,共有630篇,都是6歲至12歲小詩人的佳作。那活潑、天真的詩風,使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