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古代瓷藝的鼎盛時期(3 / 3)

綠彩由銅綠鉛釉發展而來,銅是主要的著色元素。早在漢代出現的鉛釉就是銅綠鉛釉,以後一直沿用。它的配製方法是:“製備綠料時,往一兩鉛粉中添加三錢三分卵石粉和大約八分到一錢的銅花片。銅花片實際上就是煉銅礦時獲得的銅礦(煉)渣……以銅花片作綠料時,必須將其洗淨,仔細分離出銅花片上的碎粒。如果混有雜質,就呈現不出純的綠色。”

傳統的藍彩是從鈷藍鉛釉發展而來,最早見於唐三彩。初時,陶工直接采用天然的鈷土礦做藍釉或藍彩的著色劑。而鈷土礦的化學組成又因產地不同而差異很大,這種差異主要在於其中含有不同量的鐵和錳,有時還含有少量的銅,從而造成呈色效果上的差別。在長期的實踐中,特別在配製青花釉料的經驗中,瓷工們逐漸掌握了鈷土礦的精選、富集和加工,配入適量的鉛粉即獲得較好的藍彩料。

黑彩不同於黑釉。黑釉瓷的黑釉是高溫石灰釉,主要呈色劑是鐵、錳的混合氧化物。傳統的釉上黑彩是低溫鉛釉,其主要著色劑除鐵、錳氧化物外,還有鈷和銅的氧化物。瓷工是利用鈷土礦和銅花片配製而成。這種黑彩在化學組成上有兩個特點:K2O、Na2O含量極低,表明在配製中沒有加硝石,而其他彩料(礬紅除外)都要加硝石;燒失量很大,竟達到14%~26%,根據文獻記載,這是因為在配製中加入了一定量的牛皮膠做黏合劑。

至遲在宋代,定窯和建窯的瓷工開始用金箔來裝飾瓷器,明代更是盛行,於是出現了金彩。清代改用金粉。其方法是,用毛筆將金粉繪於瓷釉表麵,再在700~800℃溫度下燒烤,金彩就燒牢於釉麵,再用瑪瑙棒來摩擦,使其發光。關於金粉的製備和使用方法,法國傳教士殷弘緒是這樣記載的:“想上金彩,就將金子磨碎,倒人瓷缽內,使之與水混合,直到水底出現一層金為止。平時將其保持幹燥。使用時取出一些,溶於適量的橡膠水裏,再摻人鉛粉。金粉與鉛粉的配比為30:3,在瓷釉上著敷金彩與上一般色彩一樣。”這是一種直接將金粉描繪於瓷器的方法,不僅工藝複雜,而且耗金量大。清代後期,溶液金(俗稱金水)的裝飾方法傳人我國,上述直接法不再使用。傳入的金水係金的樹脂酸鹽,使用簡單,耗金量低,而且外觀效果也較好。

中外合璧的琺琅彩和粉彩瓷器

借鑒於明代“景泰藍”製作工藝,在清代康熙年間工匠們創造了在銅、玻璃、料器、瓷器的胎子上,用進口的各種琺琅彩料描繪裝飾而生產出多種琺琅器,其中瓷胎畫琺琅器就是琺琅彩瓷器,俗稱“古月軒”瓷器。它專供皇宮內皇親妃嬪們賞玩和宗教、祭祀場合中使用,是極名貴的宮廷禦器,產量很少,傳世品也很少,曆來被視為稀世珍寶。

琺琅彩料最初施用於宜興紫砂胎上做出彩飾,以後又用於素燒過的白瓷胎上進行各種花卉圖案彩飾。據清官檔案記載,當時將景德鎮燒好的優質白瓷坯胎運至京城,由禦用畫師和高水平的工匠,用從西方進口的琺琅彩料作畫,然後入爐烘燒。燒成的器物由於彩料較厚,花紋凸起,富有立體感,畫麵瑰麗。到了雍正時期,琺琅彩瓷製作技藝更趨精湛,在彩繪上已改變原先隻繪花卉的單調格局,而是在瓷胎上彩繪花鳥、竹石、山水等畫麵,還配以書法極精的詩詞。據說雍正親自過問琺琅彩料、圖案及器型。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因此造辦處集中了最優秀的畫師和工匠,不惜工本地生產琺琅彩瓷器。參與彩繪者均係著名畫師,他們將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與瓷器的裝飾藝術結合起來,所以燒製的琺琅彩瓷多是藝術精品。雍正本人極喜水墨和青色山水,則促使這兩種琺琅彩瓷更是精品迭出。乾隆時期的琺琅彩瓷,不僅有山水、花卉、風景等題材,還增加了人物,在畫麵表現形式上又有點仿西洋畫的技法。

琺琅彩料品種很豐富,色澤也極鮮豔,有黃、藍、綠、紫、胭脂紅、粉紅、白、黑等色。從所列的測定結果來看,琺琅彩與中國傳統的彩料不一樣,從化學組成來看,它有以下特點:(1)中國傳統的低溫色釉和五彩,采用的是PbO-SiO2係統和PbO-K2O-SiO2係統的基料,而琺琅彩則以PbO-B2O3-SiO2係統為基料。就是說琺琅彩中含有大量的氧化硼,所以其釉彩的呈色具有鮮豔、光潤之感。(2)部分琺琅彩料中含有氧化砷(As203)。這是因為在彩料中,還添加了另一種白色彩料,既起調色作用,又起乳濁之作用。這種彩料在景德鎮俗稱為“玻璃白”,它是在PbO-K2O-SiO2基料中添加了As2O3而熔製成的。(3)琺琅彩的黃色顏料是以氧化銻為著色劑,它在色調上與中國傳統的、以鐵黃為色料的黃彩料有著明顯的不同。(4)琺琅彩中的胭脂紅,又名金紅,是使膠體金粒子懸浮於鉛硼熔劑而製成的膠態金,由於對日光有選擇性吸收,故呈色略帶紫紅,極似胭脂。我國傳統的紅色顏料,在康熙以前,隻有鐵紅一種。

琺琅彩料的加工,與中國傳統彩料不同,而是搬用了“景泰藍”彩料工藝。是先將起呈色作用的金屬氧化物與低溫鉛釉料(SiO2—PbO-B2O3)一起粉碎、混合,熔融後傾入冷水中急冷成琺琅熔塊,再經細磨而成已經呈色的各種琺琅粉彩料。使用時與膠混合,用毛筆蘸取在素瓷胎上繪畫。然後再入爐烘燒。

琺琅彩的引入和琺琅彩瓷的燒製都表明中國製瓷工匠在發展傳統的製瓷工藝中是善於學習和吸收外來的先進技藝的。

在明、清的五彩瓷器的工藝基礎上,受琺琅彩製作工藝的影響,製瓷工匠經過反複的摸索實踐,在康熙年間創製出了粉彩瓷器,這是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釉上彩新品種。自清代康熙年間之後,粉彩瓷器逐步成為我國彩瓷產品裝飾方式的主流。五彩瓷以線條來描繪,用色主要采用平塗,故一般缺少陰陽向背之感,也缺乏濃淡深淺之別。這一不足終為粉彩的技藝所克服。粉彩彩料的化學組成基本上是在PbO-K2O-SiO2低溫玻璃釉料中摻入一定量的金屬氧化物(呈色劑)和含砷的白色彩料(玻璃白)配製成的。當彩繪後的瓷品在750℃左右燒烤後,彩料中由於As2O3起乳濁作用,使色釉具有一種不透明之感,即乳濁效果,給人以“粉”的感覺,線條有濃淡深淺,色調秀麗柔和,使紅彩變成粉紅色,綠彩變成淡綠色,藍彩變成淡藍色,幾乎所有的顏色都能被粉化;同時借助於改變玻璃白的加入量,更可以把同一彩色化成一係列不同深淺濃淡的色調,擴大了釉上彩的色調範圍。使用粉彩可以采用國畫中的渲染手法,即在繪畫花朵、衣服皺褶、浪花等圖像時,先施一層玻璃白,如同紙繪上的粉底一樣,然後再在粉上渲染各色顏料,從而可以使燒出的人物、花鳥、山水等都有明暗、深淺和陰陽背向之分,形象栩栩如生。所以粉彩的運用把彩繪技術推向一個新的水平。初創時的粉彩瓷的畫麵,由於技藝尚在提煉,還有粗放之感。到了雍正時期,無論造型、胎釉和彩繪都有長足進步,粉彩的畫麵因已采用玻璃白粉打底的方法,中國傳統繪畫的渲染手法得以充分展現,加上燒成的溫度、氣氛掌握好,粉彩瓷不僅色彩豐富,而且更加嬌豔,以淡雅柔麗而名重一時。

玻璃白實際上是一種乳白色的低溫玻璃,它是用一種叫“白信石”的天然礦物(含氧化砷達99%以上)和鉛熔塊、硝石(KN03)配製熔製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