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在逐步認識、掌握青料的采集、加工的實踐中,明代青花瓷器的發展經曆了上述的曲折過程。到了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景德鎮的禦器廠仍主要采用浙江產的青料,燒出的青花瓷達到了純藍色,不再泛紫色,並有深淺層次分明的青花色調,即取得了比明代更高的工藝水平。清代康熙年間的青花瓷濃淡一致、層次分明,則是由於著釉技術有了改進。明代青花瓷的濃淡層次,是瓷工用小毛筆在塗抹青料時,利用筆觸青料的多寡來掌握;而清代的瓷工則已能熟練地運用濃淡不同的青料,調染出深淺有別的藍色色階。
爭新鬥豔的鬥彩瓷器和五彩瓷器
鬥彩是指釉下青花和釉上彩色相結合的一種彩瓷工藝。鬥彩這一名詞不見於明代的文獻記載,而首先出自清雍正年間成書的《南窯筆記》謂:“成、正、嘉、萬俱有鬥彩、五彩、填彩三種。先於坯上用青料畫花鳥半體,複入彩料,湊其全體,名曰鬥彩。填(彩)者,青料雙鉤花鳥、人物之類於坯胎,成後,複入彩爐填入五色,名曰填彩。五彩,則素瓷純用彩料畫填出者是也。”
在唐宋的低溫鉛釉PbO~SiO2的基礎上,明代時瓷工又添加硝石,將K2O引入鉛釉,發展為PbO-K2O-SiO2三元係統的釉上彩料工藝。在明代以前,釉上彩和釉下彩工藝就都已出現,但是它們多是以單一色彩應用。在元代青花釉和釉裏紅瓷器的啟示下,宣德年間的製瓷工匠試著在已燒成的青花瓷器上,用鐵紅繪圖,然後在一定溫度下燒烤,從而創製出青花釉上紅彩瓷器,這便是最初形式的鬥彩瓷器。隨後工匠們又創製出青花金銀彩等鬥彩新品種。成化年間(1465~1487年)的鬥彩已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多種彩的結合,不是宣德年間的單一釉上紅彩,而是至少三四種色彩,有的多達六種以上。其施用的色彩有豔麗的鮮紅、油紅、鵝黃、杏黃、蠟黃、薑黃、水綠、葉子綠、鬆綠、孔雀綠、孔雀藍、葡萄紫、赭紫等。利用天然礦物配製出這麼多的釉上彩,是成化時期製瓷工人的重要貢獻,為後來的五彩、粉彩瓷器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在成化鬥彩瓷器的圖案中,青花是主色。它是先用青花勾畫好圖案的輪廓線,釉上色彩按青花規定的範圍內填入,或用青花畫好圖案的一半,再用其他色彩填畫另一半。有些圖案則幹脆基本上完全由青花來表現,其他色彩僅起點綴作用。到了嘉靖、萬曆年間,這種裝飾繪畫有了一個大變化,即圖案是以紅、淡綠、深綠、黃褐、紫及釉下藍色交織繪成,彩色濃重,尤其突出紅色,青花反而僅起藍彩點綴作用。所以成化的鬥彩瓷器的風格以素雅取勝,而嘉靖、萬曆時的鬥彩,人們習稱為青花五彩瓷,它以濃豔為特色。青花五彩瓷器的出現表明釉上多彩的技藝有了明顯的提高,同時也展現了彩瓷工藝發展的新階段。
明代的純粹釉上五彩瓷,一般包括紅、綠、黃、褐、紫諸色,大多以紅色為主。實際上,凡有紅彩等三色以上的彩瓷,雖不夠五色,也叫做五彩;無紅彩的,則叫素三彩。在中國古代,婚嫁、祝壽等喜慶,稱葷事,一般用紅色,大紅大綠象征喜慶。喪葬等稱素事,不得用紅色,故素三彩也能得到發展。素三彩瓷器的發展,對於彩瓷工藝也是新的嚐試。
及至清代,特別是在康熙年間(1662~1722),五彩瓷器的工藝有了明顯的發展。康熙五彩除紅、綠、赭、紫等色外,更發展出了釉上藍彩和黑彩,同時在五彩中加用了金彩。其藍彩燒成的色調,濃豔程度超過青花。黑彩具有黑漆的光澤,襯托在五彩的畫麵和周圍花邊中,加強了繪畫的立體效果。金彩的運用也突破了明代嘉靖年間在礬紅或霽藍等上描金的單一手法。因此康熙五彩比明代的五彩更嬌豔動人。明代時的五彩,由於色調不夠豐富,故彩繪以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結合的鬥彩為主流,康熙五彩則根本上改變了這一主流方向。釉上五彩一般是在高溫燒成的素白瓷上進行彩繪,然後在彩爐中經低溫燒烤而成。假若爐溫過高,將出現顏色流動而破壞畫麵;假若溫度過低,則釉彩就光澤不足,附著力差。所以明代的五彩時有光澤晦暗的現象,而康熙五彩大多已是彩色鮮豔,光澤清澈明亮。由此可見康熙時期的五彩瓷器把傳統的釉上彩瓷工藝推向了高峰。
五彩瓷器的發展,除了必須掌握精細白瓷的燒製外,最重要的條件是彩料品種的增加和它的熟練運用。當時瓷工們常用的彩料有紅、黃、綠、紫、藍、黑、金等,並利用它們調配出許多濃淡和色調不同的彩色。對於這些彩料及其配製方法、呈色原理,古陶瓷專家曾做過係統研究,現在已有了較清晰的認識。
紅彩有礬紅、金紅兩大類。礬紅的呈色劑是氧化鐵(Fe2O3),故又稱鐵紅,是我國傳統的紅彩,始見於宋瓷。礬紅是用青礬(Fe2SO47H2O)為原料,經煆燒、漂洗製成。在彩繪時需添加適量的鉛粉和膠。礬紅的色調與彩料的細度有關,粉料愈細,色調愈鮮豔。礬紅彩的呈色還與烘燒溫度和時間有關,如能掌握好,就得到鮮豔的紅色,若溫度過高或時間過長,會使部分氧化鐵溶人底釉,而使紅彩色調閃黃。金紅是從國外傳入的,始見於清康熙年間的琺琅彩。
黃彩有鐵黃和銻黃兩種。五彩中的黃彩是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鐵黃。鐵黃鉛釉彩始於漢代,唐三彩的黃彩就是鐵黃鉛釉。關於鐵黃鉛釉彩料的製法,清代時在景德鎮居住了7年的法國傳教士昂特雷科萊(P。d’Entrecolles,漢名殷弘緒)給教會的信(1722)中有過描述:“要製備黃料,就往一兩鉛釉料中調入三錢三分卵石粉和一分八厘不含鉛粉的純質紅料……如果調入二分半純質紅料,便會獲得美麗的黃料。”這裏的紅料指礬紅,黃料指鐵黃。銻黃是采用以氧化銻為主要著色劑,為舶來品。康熙時曾用於琺琅彩,雍正時進一步用於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