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瓷的燒造技術發展到唐代已較成熟,北方燒造白瓷的窯址也在迅速增加。目前已在河北、河南、山西、陝西、安徽,甚至西南的四川都發現燒造白瓷的窯址,從而形成了唐代瓷器生產“南青北白”的局麵。
盡管陸羽在《茶經》中褒青貶白,但當時邢窯的白瓷確居白瓷之首,風靡一時。《新唐書·地理誌》記載:“邢州巨鹿郡土貢磁器。”唐人李肇在其《國史補》中說:“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內丘就是指邢州。可見其知名度之高,生產規模之大。9世紀中葉,唐人段安節的《樂府雜錄》中記載,樂師郭道原曾“用越甌、邢甌十二,施加減水,以筋擊之,其音妙於方響”。既然邢瓷能被當做樂器,叩擊時所發金石之聲可奏出美妙音樂,說明其胎骨堅實、致密,壁薄,質量很好。1980年在河北臨城縣的祁村、雙井一帶發現一唐代白瓷窯的遺址,遺存極豐富,有碗、盤、壺、盆等日用器皿,精工製作,有潤滑如玉的觸感;有些瓷胎致密,瓷釉光潤,胎釉潔白如雪。經認真分析,專家們一致認為這一遺址就屬於著名的唐代邢窯。其窯址地點、器形種類、生產規模和瓷器質暈各方麵都與史書記載相符合。
唐代邢窯白瓷在工藝上之所以能取得突出成就,固然主要取決於質地純淨(含鐵低)的製瓷原料,以及結構合理、配套齊全的先進窯具和窯爐,但也仰賴了工匠的精工細作和熟練技巧。這些經驗為此後北方白瓷的更大發展,特別是宋代定窯白瓷的崛起,奠定了技術基礎。
3.青瓷的衍生品——黑釉瓷與黃釉瓷
在逐漸探究青瓷的呈色規律的過程中,瓷工們認識到在選料、配料中設法排除鐵的呈色幹擾,主要是選擇鐵少的瓷土,就可以燒得白瓷;相反,若在釉料中有意加重鐵的成分,即添加適量的赭土,再加大焙燒時的通風就會燒成黑瓷。所以黑釉瓷實際上是青瓷工藝的衍生產品。在北方,當地所產的瓷土中含鐵很少,所以先出現白瓷,青瓷的燒製經驗則可能是從南方學來,所以黑瓷的生產也較晚。
據目前掌握的資料,6世紀北齊的墓葬中才有黑釉瓷的出現,比江南地區晚了300多年。但是它的發展卻很迅速,在今陝西、河南、山東等省所屬的7個縣發現了唐代北方燒造黑釉瓷的窯址。這些窯大多是在燒造青瓷或白瓷的同時兼燒黑瓷。工藝水平較北魏初期時已有了明顯進步。
從他們的測定結果來看,唐代鞏縣(代表北方)的黑瓷,無論是胎或釉,其SiO2含量較南方的低,AL2O3含量較南方的高。這與該窯的青瓷、白瓷一樣,是由於它采用了當地燒結溫度較高的硬質黏土為原料。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的黑釉瓷中,其含鐵量,尤其是釉中含鐵量都高過4%以上,而白瓷釉中的含鐵量從不超過1%。所以在氧化性較強的氣氛中燒成,其釉色呈黑褐色。
陸羽在《茶經》中指出:洪州窯,瓷褐,茶色黑。考察出土的洪州窯瓷器,它們的釉色的確多係棕褐色、黃褐色、醬紫色。應該說它不屬於青瓷,而應接近於黑瓷。洪州在今江西豐城縣,燒瓷始於南朝,盛於隋唐。其瓷造型樸實厚重,富於變化,胎質堅硬,胎色灰白,釉下大多施用化妝土襯底,所以燒成後釉麵明亮,玻璃質感強,部分器物有開片現象。
陸羽在《茶經》中又說:“壽州瓷黃,茶色紫。”既然壽州窯榜上有名,可見它的黃瓷在當時也有一定的聲譽。其實唐代燒造黃瓷的除壽州窯外,還有安徽肖縣的白土窯,河南密縣窯、郟縣窯,陝西銅川的玉華宮窯,山西的渾源窯,河北的曲陽窯。壽州窯在隋代主要是燒造青瓷,後來並不是因原料的改變,而是人們發現適當加大窯爐的通風量,青釉就變成黃釉(若通風量進一步再加大,又會變成黑釉),因為黃釉是Fe的呈色作用結果,當釉中鐵處於Fe2O3與FeO各半時,就會產生黃釉的效果。由此可見黃瓷無疑也是從青瓷係衍生而來。人各有所好,當掌握了釉的呈色規律後,瓷工們就可隨意生產各種色釉瓷。所以上述瓷窯中許多都是既生產青瓷、白瓷又兼燒黑瓷、黃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