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南青北白”的唐代瓷藝(1 / 3)

隋末所開鑿的大運河,溝通了疆域遼闊的李唐帝國南北之間的經濟和文化的融合。唐代陸上、海上交通也很發達,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唐代的政治、文化影響遠遠地跨出了國門。陶瓷和絲綢一樣,既是商品,又是禮品,在國與國以及不同民族之間的交往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經濟、商品的交往無疑地又促進了陶瓷的發展。

人們通常用“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瓷業的特點。當時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分別代表了南方和北方瓷業生產的最高水平。但是考古資料卻告訴人們,在南方的諸窯中,雖然燒造青瓷占據了絕對的優勢,然而黑瓷、花瓷也有一定的生產,在南方的唐代墓葬中也曾發現過數量相當可觀的白瓷,這對南方瓷窯是否也曾燒製過白瓷提出了啟示。至少有一點是事實,沒有一定的技術準備和經驗積累,五代時的昌南鎮(今景德鎮)是燒不出那麼高質量白瓷的。

而在北方諸窯中,兼燒青瓷、黑瓷、花瓷、黃瓷的瓷窯也相當多,有的甚至是專營青瓷或黑瓷、花瓷的燒造。這可能是當時北方的許多瓷窯曆史還較短,並無成規可以墨守,而是根據自己的資源、技術條件和審美觀,敢於做各種新的嚐試和探索,所以它們對釉色並不絕對偏好,而是青、白、黑、黃、綠、花,諸瓷並舉,既崇尚素雅,又欣賞富麗,反映了一種進取風格和兼容並蓄的態度。這就造就了唐代瓷業在廣大地區的振興並導致了宋代瓷業的繁華。

唐代製瓷工藝中最重要的革新是開創並普遍地使用了匣缽裝燒,使燒出的瓷器在質量上有了明顯的提高。

青瓷的演進

越窯是中國古代的名窯之一,其名最早見於唐代。陸羽在《茶經》中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嶽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瓷不如越三也……甌,越州上,口唇不卷,底卷而淺,受半升而已。越州瓷、嶽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紅白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他以冰玉來描繪越窯青瓷釉的明澈晶潔。另一位唐代詩人陸龜蒙又曾以“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的詩句讚美越窯青瓷釉色的幽雅柔美。今浙江東北部的餘姚、上虞、紹興、諸暨一帶,唐時皆屬越州,故其窯稱越窯。

自從東漢後期在上虞等地燒製出成熟的青瓷以後,經三國、兩晉及南朝,青瓷的燒製得到長足的進步。瓷窯的遺址在寧波、奉化、臨海、蕭山、餘杭、湖州等地都有所發現,從而在我國古代諸種瓷品中率先形成了窯場眾多,分布地區很廣,產品風格一致的越窯青瓷體係。到了隋唐,青瓷的生產遂又遍及浙江各地。所以從嚴格的地域來說,越窯主要指唐時隸屬越州的上虞、紹興、餘姚、蕭山等的瓷窯,而廣義的越窯青瓷係就概括了一個較長曆史時期和廣闊地區的瓷窯。

從三國、兩晉到南朝,這埋藏的越窯青瓷,人們習稱它們為早期越窯青瓷。這時期製瓷工藝有了很大提高,基本上擺脫了東漢晚期承襲陶器和原始瓷器的工藝傳統,具有了自己的特點。在成型方法上,除輪製技術有了提高外,還采用了拍、鏤、雕、堆和模製,能夠生產方壺、榻、穀倉、扁壺、獅形燭台等各種形態獨特的器物,品種繁多,樣式新穎。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盥洗器、燈具、衛生用瓷等樣樣齊備。瓷製品逐漸滲入到生活的各個方麵,部分地代替了木器、漆器、竹器及金屬製品,展示了瓷器的光輝前景。早期越窯青瓷隨著工藝水平的發展,質量有明顯提高。三國時期的青瓷大多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白,釉質純淨,以青色為主,釉層均勻,胎釉結合牢固。例如在南京趙土崗東吳墓出土的青瓷虎子和南京清涼山另一座東吳墓出土的一對青瓷羊,可以說是當時青瓷的代表作。兩晉時期的青瓷較這兩項作品又有進步,胎骨比前稍厚,胎色較深,呈灰或深灰色,釉層厚而勻,普遍呈青灰色。

綜觀早期越窯青瓷,胎質已致密堅硬,外施光滑發亮釉層,更有各種花紋的裝飾,美觀典雅,而且經久耐用,不粘汙物,耐腐蝕,便於洗滌,愈發受到當時人們的喜愛。

對漢晉青瓷的研究結果表明,當時掌握青瓷工藝是很不容易的,青瓷的石灰釉中因含有1%~3%(至少>0.8%)的FeO,才使釉色呈青綠色。這不僅要求配製釉藥量要準確,含鐵成分要適當,還必須嚴格掌握窯溫和控製通風狀況,若含鐵過高(>5%)或通風量過大,使瓷品在氧化氣氛中燒成,使釉中鐵處於Fe2O,狀態,那麼都會使釉色變黃甚至呈暗褐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