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陶瓷技術的重要突破(3 / 3)

德清窯位於杭嘉湖平原的西邊。早期黑瓷它以燒造黑瓷為主。當地的製瓷原料與婺州窯的相近,含較高的氧化鐵和氧化鈦,燒成後胎色很深。窯工們幹脆在製坯原料中加入適量紫金土,紫金土由石英、長石、含鐵雲母及其他含鐵礦物組成,含鐵量一般達3%~5%,高者達15%。燒成後胎呈磚紅或紫色,窯工們進而直接采用含氧化鐵達8%的釉料,燒成後瓷器色黑如漆,釉光閃閃,別具一格。

從三國到南朝的360多年裏,製瓷工藝的迅速發展僅從上述浙江的幾個瓷窯的情況可知,製瓷原料能廣泛地采用當地資源,既可采用含鐵量低的瓷土製青瓷,也可采用含鐵量高的瓷土製黑瓷和青瓷。在同一窯場中,發現有含鐵量低的白瓷土,也有含鐵量高的瓷土和紫金土,還有配釉的石灰石以及製作窯具的普通陶土和耐火黏土,原料多達六七種。對於質量較差的瓷土采用了化妝土的辦法使比較粗糙的坯體表麵顯得光滑整潔,從而擴大了原料的範圍。瓷器使用化妝土的方法雖然來自陶器上陶衣的技術,但是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瓷器上化妝土要求胎、化妝土、釉三者在燒成溫度及膨脹係數上大致相當,否則釉層容易剝落。

這時期各窯場主要是運用石灰釉,越窯的青釉中含氧化鈣約為18%。由於人們開始認識到鐵的含量對呈色效果的影響,從而掌握了青釉和黑釉的配製。

在浙江上虞曾發掘出兩座東漢龍窯,窯的前段斜度大,後段比較平緩,窯室中間有橫向凸起的棱脊,窯後有牆,牆下有煙火弄,牆後有煙炕。龍窯的基本結構已具備,但窯床的傾斜度不同,煙火弄的數量也相差較大,表明龍窯尚無定型。到了兩晉,龍窯的結構才趨於定型,同時窯頂和窯床的兩側每隔一定距離,設立了投柴孔,采用火膛移位的方法,自下而上分段燒成,提高了燒成溫度和縮短了燒成時間。生燒的次品顯著降低,表明龍窯的燒成技術也在改革中逐漸完善。

南方的青瓷和它的燒造技術約在北朝時傳到了北方。在北方的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批青瓷,經鑒定它們的胎釉成分與越窯的有明顯差別,所含氧化鋁較高,氧化矽、氧化鐵較低,在造型上也有自己的特征,說明它們屬北方燒造的青瓷。在山東淄博曾發現一處北朝時燒造青瓷的產地。這裏也燒青瓷,但技術仍不成熟,釉麵厚薄不勻,還原氣氛控製較差,造成釉色青黃不一,時有剝釉現象。

當時北方生產的青瓷在質量上比不上南方,這不僅是製瓷工藝水平的差距,更重要的是南北兩地在製瓷原料、工藝要求及燒窯技術上都存在差異。從原料上看,南方多原生高嶺土和瓷石,含有機質較少,黏土的吸附性較小,並多雜有水雲母係礦。這類礦石含鐵量較高,要求在還原性較強的氣氛中燒成。北方多次生高嶺土和耐火黏土,黏性較大,吸附性強,原料中含鐵量較低,而氧化鋁、氧化鈦含量相對來說高些,要求燒成溫度高而且時間長,既能在還原性較弱的氣氛中燒成,也能在氧化焰中燒成。當時的窯工對這些科學資料當然不可能了解,但是長期的生產實踐,使他們對原料的特性還是有些經驗認識。

與南方從升焰方窯發展為龍窯不一樣,北方的瓷窯是從早期的升焰圓窯發展成饅頭窯。火膛和窯室連成一體的圓窯發展到後期,將窯頂封閉,並在近窯底的後牆上開設排煙孔,後牆中砌豎煙道,排煙孔與豎煙道相通,就成了饅頭窯。在饅頭窯中,火焰先噴至窯頂,因窯頂上沒有通路,必須倒回向窯底,再經坯體,隻能從接近窯底的排煙孔經豎煙道而排出窯外。所以,當時的饅頭窯是半倒焰窯,它靠豎煙道產生的抽力來控製空氣進窯的流量,燒成溫度高,可達1200~1300℃,因為沒有煙囪,抽力不大,故升溫慢,降溫也慢,燒成時間長,適宜北方地區製瓷原料。

南北製瓷條件的上述差異,清楚表明製瓷工藝是可以傳播交流,相互影響的,但必須結合本地資源和生產條件,才能移植成功,並促進技術有新的發展。

就在北方也燒出青瓷後不久,進而生產出白瓷。在河南安陽北齊武平六年(575)的範粹墓中首次發現了北朝的白瓷。這批白瓷的胎料經淘洗,比較細白,沒用化妝土,釉層薄而呈乳白色,普遍泛青,釉層厚的地方呈青色更明顯。可見白瓷是由青瓷發展而來。

白瓷的出現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又一裏程碑。白瓷是各種彩繪瓷器的基礎。過去有人認為白瓷與青瓷是兩個獨立發展的係統,其實不然。我國早期的瓷器基本上都是青瓷係統,因為所有製瓷原料中都含有一定量的鐵離子。隻是含鐵量不同,經過不同氣氛燒成,才呈現深淺不同的色調。在製瓷實踐中,逐漸掌握了控製胎釉中的含鐵量,分別生產出青瓷、黑瓷;克服了鐵的呈色幹擾,又生產出白瓷。

白瓷、青瓷的主要區別在於原料中含鐵量的不同,認識這一點是長期實踐的結晶。早在晉代,南方的個別地區曾因為原料含鐵低,淘洗又較細而生產出白甌和白盞。諸葛恢曾寫過“詔賜恢白甌二枚”、“天恩廣州白盞”等語。因為除去鐵質較費工,所以南方的白瓷生產發展很緩慢。在北方,製瓷原料中含鐵量較低,相對來說加工也較方便,所以白瓷生產發展較快。早期的白瓷,其白度、硬度等還不能用現代白瓷的標準來衡量,特別是釉色中呈乳濁的淡青色。這種釉色泛青現象,隋代白瓷仍然常見,甚至到了唐代,有些白瓷的釉厚處依然帶有青色。由此可見,由早期白瓷發展到成熟白瓷,中間又經曆了相當長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