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陶瓷技術的重要突破(2 / 3)

從原始瓷器發展成為成熟的青瓷,是陶瓷工藝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由於瓷器比陶器堅實耐用,光潔美觀,更適於成為日用器具,加上它原料分布廣,取之方便,各地都可因地製宜進行生產。相對於當時很流行的漆器、銅器,它工藝較簡單,造價又低廉,因而獲得飛速的發展。

就在原始瓷器走向成熟的階段,在浙江上虞、寧波等地還出現一種黑釉瓷器。這種瓷器的胎質雖然不如青瓷那樣細膩,但也有自己的特征而別具一格。據分析,它的胎含氧化矽較高,達到了73%~76%,氧化鐵的含量也高,為2.3%~2.8%。因為這樣,它的燒成溫度可以比青瓷低一些,在1200℃±20℃,胎色呈灰黑。它的釉也相應地含有較高的氧化鐵,含量達到了4%~5%,燒成後呈深褐色或黑色。這種深色的釉恰好將深色的胎色覆蓋住,從而形成了自己的風格。這一經驗對以後的色瓷製作是有啟發的。

成熟的青瓷之所以在東漢出現是不奇怪的。成熟青瓷出現的地區正是原始瓷器的主要產地,這裏瓷土資源豐富,瓷礦石一般距地表較淺,易於開采。這是客觀因素之一。從主觀上看,長達1000多年的原始青釉瓷器的燒造,窯工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東漢,他們對原料的選擇、加工,坯泥的澄練,器物的成型,釉料的配製及上釉的方法,直到燒成,技藝都有明顯的提高。例如當時粉碎瓷礦石廣泛地采用腳踏碓和水碓,提高了坯土的細度。陶車設備的改進和熟練的拉坯技藝使器形更為規整美觀。青色釉和黑色釉的同時出現,說明對釉料的配方有了進一步認識和控製。窯爐的改進和燒窯技術的提高,也是一項重要的技術因素。

這時期浙江一帶已廣泛地采用龍窯。浙江一帶多丘陵,非常適宜建造形似長龍的龍窯。經過長期的摸索,東漢的龍窯加長了窯身,這不僅增加了坯件的裝燒量,還能利用坯件的疊燒,增大對流動火焰的阻留,延長了對坯體的燒烤時間,提高了熱效率,因此窯溫得以升高,大致可以達到1300℃,分布也較均勻,為瓷器的最後燒成創造了必要條件。又因為龍窯升溫快,冷卻也快,恰好符合了青釉瓷和黑釉瓷的燒成要求。這兩種釉中都含有較高的氧化鐵,都宜在還原氣氛中燒成,升溫快,又能迅速冷卻,可以減少鐵的二次氧化,從而保持了它純正的釉色。

盡管當時燒窯工匠不可能認識到燒成的過程大致上分為氧化、還原、冷卻三個階段的科學原理,但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他們已掌握了燒成的關鍵在於控製還原和冷卻兩階段的氣氛。因為在高溫燒成時,無論是釉或胎中的鐵離子都是三價,呈現黃、棕等顏色,隻有在燒成的最後階段和冷卻時,控製好還原氣氛,才能使釉或胎中的鐵離子還原為二價,釉色才能呈現色調純正的青翠色。掌握不好這一技術,就很難燒成好的青瓷。

青瓷的發展和白瓷的出現

東漢晚期,原始瓷器完成了向成熟瓷器的過渡。此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新興的瓷業獲得迅速的發展。迄今,在浙江、江西、江蘇、福建、湖南、四川等江南大部分地區都發現了當時的瓷窯。各地因地製宜,分別采用了拍、印、鏤、雕、堆、模製等工藝手段,燒造出各具地方特色的瓷器。瓷質的茶具、酒具、餐具、文具、容器、燈具、衛生用具以及藝術品,由於樣式新穎,製作方便,造價低廉,所以在生活的許多方麵逐步取代了漆、木、竹及金屬製品,顯示出瓷器在使用上的許多優越性能。當時有代表性的瓷窯在浙江就有早期的越窯、甌窯、婺州窯和德清窯。唐代聞名的越窯、婺州窯就是由此發展起來的。

早期越窯的產地主要在上虞、餘姚、杭州一帶。僅在上虞境內,發現的三國時期的窯址有30多處,比東漢時期猛增4~5倍。發現的西晉窯址又增至60多處,這清楚地說明窯業的迅速發展。出土的三國時期的越窯瓷器胎質堅硬細膩,一般呈灰色,釉層均勻,很少出現黃釉或青黃釉,表明還原焰的燒成技術有了提高。出土的西晉越窯產品,胎骨增厚,釉層厚而均勻,大多呈青灰色,比三國時的越器又有提高。正因為越窯瓷器胎質堅硬,釉麵光滑明亮,經久耐用,使用方便,所以備受歡迎。精美的製品不僅滿足了貴族的需要,到了東晉,又因為製瓷的成本有了下降,越窯的青瓷也成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歡迎的日用品。從出土的東晉時代的瓷器,其中用做明器愈來愈少,家用的盤、碗、缽、罐明顯增多,就能說明一二。

甌窯在浙江溫州一帶,清代人朱琰在《陶說》中說,“晉杜毓《薅賦》:器擇陶揀,出自東甌”,“後來翠峰矢青,於此開其先矣”,“先越州窯而知名者也”。《景德鎮陶錄》也指出:“甌,越也,昔屬閩地,今為浙江溫州府,自晉已陶,當時著尚。”由此可見,甌窯一直被認為是早期較著名的瓷窯。但是從生產規模和產品質量來看,甌窯不如越窯。甌窯瓷器胎色較白,釉色淡青,透明度也較高,正如晉代潘嶽的《笙賦》所寫那樣:“披黃苞以授甘,傾縹瓷以酌酃。”縹瓷所指的就是甌瓷。到了東晉,甌窯產品質量有了提高。

婺州窯在浙江金華一帶。在金華地區出土的三國至隋代的大批青瓷器,它們不伺於越窯或甌窯瓷器,明顯地帶有地方特色。窯工們創造性地利用了當地遍野皆是,開采、粉碎也較容易的紅色黏土做坯料。這種黏土較一般瓷土含較高的氧化鐵和氧化鈦,使燒成的瓷器很堅硬,但是胎色卻是深紫色,影響了青釉層的呈色。對此窯工們采用了在胎外掛一層白色化妝土,以掩蓋胎色。其效果超出了窯工的原意,化妝土的襯托使釉色顯得滋潤柔和。這種化妝土的技術以後在龍泉窯和其他一些瓷窯中得到繼承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