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溪文化(約前3800~前2400)和屈家嶺文化(約前2600~前2200)是長江中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代表。前者以紅陶為主,有一定數量的灰陶、黑陶,甚至還發現有白陶。後者的早期陶器中,黑陶占有較大的比例,晚期則以灰陶為主,最引人注目的是薄胎彩陶。
在長江下遊地區承接河姆渡文化的是馬家濱文化(約前3700~前2700)和良渚文化(約前2800~前1900)。馬家濱文化以夾砂紅陶為主,這時黏土中的羼和料主要是砂粒,後來又多用草屑、穀殼等。良渚文化則以泥質黑陶為其主流,敲開這些泥質黑陶就可以發現它們大多是灰胎黑衣陶。
煉丹術中的丹陽銀
東南沿南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很多,雖然它們在文化特色上不像黃河、長江流域那樣清晰,但是還是能看到它們所反映的不同時代或不同類型的文化。在早期,它們大多以粗紅陶為主;到了晚期,質地和品類明顯增多,除了粗紅陶、粗灰陶之外,還有泥質紅陶、灰陶和黑陶,燒成溫度也有明顯提高,一般可達900℃以上,並開始出現幾何印紋陶。
雲貴川所處的西南地區也廣泛地分布著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早期大多是夾砂粗陶,多為灰褐色,紅色次之。晚期增加了泥質紅陶和灰陶,黑陶少見。
煉丹術中的白錫銀
東北及內蒙古、寧夏、甘肅等北方草原地帶,廣泛地分布著以細石器為代表的新石器文化遺存。出土的陶器由於時間和地域的不同而有一定差異。在那些以農業經濟為主的部落,陶器較豐富,而那些以遊牧漁獵經濟為主的部落,陶器稀少,質地也較粗糙。
縱觀上述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所出土的陶器,不難看到,在廣闊的中華大地上,不同地域的陶器質地和種類及其發展進程都是不同的,並且是千差萬別。這恰恰說明各地域的部落都是根據自己的經濟生活形態、當地的資源條件,因地製宜地發展製陶業,製陶工藝的掌握和提高也主要是憑借自己的實踐經驗。
盡管各地域的製陶原料和工藝經驗有所差別,但是製陶都是遵循同一科學原理和技術路線進行的。
新石器時代的製陶術及其技藝成就
對於我國新石器時代各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器,考古工作者和古陶瓷專家曾做過大量的分析研究。早期的研究主要側重在器具的造型、紋飾等方麵,隨著實驗技術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們日益注重從陶瓷化學的角度展開剖析。首先是對陶器的化學組成進行測定,通過這一測試才能科學地認識製陶原料的選擇和加工。根據大量的分析數據,可以初步判定,當時的製陶原料是經過選擇的。盡管各地資源狀況不一樣,先民還是根據自己在製陶實踐中逐步摸索出的經驗,通常是選擇那些含雜質少、黏性大的易熔黏土為原料。
煉丹術中的輸石金
就以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為例,製陶的原料是選擇那些具有相當可塑性和凝膠性的黏土。所謂可塑性是指在外力作用下可發生顯著形變而不斷裂的性質;所謂凝膠性即在外力作用下或在幹燥過程中,坯體不易開裂的唐代的煉丹用具和藥料性質。對黏土的這兩點性質的認識是選擇原料的基本標準。根據現代的科學知識可知,可塑性、凝膠性皆取決於黏土中鋁酸鹽和矽酸鹽的膠體物質及鐵、鈣、鎂、鈉、鉀等氧化物所生成的電解質鹽類間的合理配比,即與黏土的化學組成和化學結構有關。另外可塑性還與黏土的顆粒粗細有關。一般來說,粉砂質黏土由於含有較多的粗顆粒,可塑性較差,坯體在成型過程中易開裂,為此人們采用反複拍打或滾壓的方法來消除裂紋。
黃河流域的普通黃土,由於其含雜質多,砂粒多,氧化鈣含量高,所以可塑性差,不僅難成型,而且燒成後的質量也差,故不是所有的黏土都能用來製陶。先民們往往選用沉積土、紅土、黑土或其他顆粒較細的黏土來製陶,道理也在這裏。這些黏土氧化鋁含量較高,可塑性較好,在焙燒電,燒結程度就好。根據對實物的考察和模擬實驗,可以推測,新石器時代的製陶工匠們往往首先選擇那些河邊的衝積黃土,因為這些黏土經過天然的淘洗一般較細,砂粒雜質少。有人曾直接采用黃河邊上的衝積土製陶,燒成的紅陶與仰韶文化的泥質紅陶毫無差別。
煉丹場景
實際的生活聚居點並不都是在黃河邊,製陶隻能是就地取材,所取的黏土就不一定像黃河邊那樣具有較好的質量。人們在實踐中發展了對製陶黏土的淘洗工序,通過水的淘洗可以除去黏土中的粗大砂粒。例如在裴李崗文化的遺址中,就曾發現過製陶的淘洗池。人們還發現,在淘洗過程中,部分粗大的顆粒由於水的浸潤作用而會碎裂,若淘洗後再在水中陳放一些時間,這種潤碎過程會進行得很徹底,從而使黏土的可塑性有很大提高。由這一經驗人們開始體會到黏土的可塑性與水分有關,與其濕潤程度有關。具有適宜的含水量是製陶泥料體現可塑性的必要條件。先民掌握含水量的方法主要憑經驗,用手捏泥,既不粘手,又不開裂,並感到有一定的韌性,即合適了。從現代陶瓷工藝學的知識來看,可塑性隻發生在某一最適宜的含水量範圍。陳化過程的實質是黏土中一些固態成分在水的作用下,變成飽含結晶水的凝膠體,凝膠體的存在是可塑性的化學物質基礎。
總之,識別並選擇黏土,再用淘洗、陳化的方法來提高黏土的可塑性是新石器時代先民在製陶技術中取得的一項重要科學成果。
有些易熔黏土在幹燥和燒成中常常發生開裂現象,怎樣解決這一問題呢?先民起初運用在黏土中攙入植物的葉莖和稻殼的辦法,不久人們就發現,在高溫的燒烤中,這些植物的葉莖、稻殼會燃燒而炭化,最後又形成了陶胎結構中的空洞,這就勢必影響陶器的使用質量。所以人們在燒製用做炊具的陶器時,往往在黏土中攙入少許細砂,加多加少根據黏土的性質和所要燒製的陶器的品種而定。據分析,新石器時期的許多夾砂陶器,大都攙入一定量的砂粒於黏土中,從而提高了陶器的耐熱急變性能。羼和料的運用也可以算作新石器時代製陶術的又一項科技成果。
選擇好製陶原料,並將黏土、羼和料混合加工成待用泥料,下一步製陶工序即是體現手巧和智慧的成型過程。小型的器具可以靠手捏成型。欲做較大的器具時,靠手捏不僅很難,泥條盤築法製陶要求十分規整就更難。模製法雖然適合製造某些特殊器形,但也隻適於小件器具,所以先民們發明了泥條圈築法。泥條圈築法是將坯泥製成泥條,然後圈起來,把泥圈一層層疊上去,黏合後再將裏外抹平成型。另外還有泥條盤築法,即采用一根長泥條連續盤旋向上築造,然後裏外抹平成型。這兩種方法實質上沒有什麼差異,它們沿用了很長時間,即使今天的手工製陶還常用這些方法。
在古代,製坯最初可能是放在木板、竹席或編織筐上,便於移動和操作。後來發現隻要下麵的墊板可以轉動,操作起來就更方便了,於是發明了慢輪。慢輪是一種用腳或其他動力轉動的圓盤,泥料在轉動的圓盤上用泥條盤築法製成陶坯,稍幹後再在慢輪上整形、拍打。有了慢輪,不僅陶坯的形狀可以圓正規矩得多,而且製作的速度也大大加快了。通過對出土的仰韶文化時期的陶器仔細觀察,可以看到它們大多是圓正規矩,壁厚均勻,並在口沿和器壁上留下明顯的輪紋。這說明,最遲在仰韶文化的中期,先民們已掌握了慢輪修整的技巧。慢輪的使用是陶瓷工藝史上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成就,它是後世陶瓷生產中轆轤車的鼻祖。
為了增加陶瓷的美觀,陶坯在燒成之前,人們常用鵝卵石或骨器之類對陶坯表麵進行碾壓摩擦,使它顯得光滑。這樣做與拍打效果一樣,會促使陶質更加致密,減少開裂。這種表麵研光的陶器,最早見於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時,這種技術已很流行。
在釉陶出現以前,眾多陶器的表麵都有紋飾,施加紋飾既美觀,又加固了陶坯。不同的紋飾往往體現了不同文化的特征,也就是說紋飾不僅是藝術美的展現,也是人們信仰和精神的表露。考古工作者十分重視出土陶器的紋飾,常用它作為不同文化背景的標誌。
表麵修飾的另一種方法是在陶器的內外表掛上一層陶衣。其方法是用顆粒較細的黏土製成泥漿,再將它施於半幹的陶器表麵,例如上述的黑皮陶。實際上,施加陶衣的方法在仰韶文化時開始流行,采用不同質地的泥漿可以獲得紅色、棕色、黑色甚至白色的陶衣。陶衣不僅使陶器顯得光潔美觀,同時也便於施彩,大多數的彩陶都是表麵有陶衣。也正是這種陶衣裝飾方法後來導致了釉的發明。
成型和晾幹的陶坯必須在一定溫度下燒烤後才能成為陶器。燒陶技術和火候的掌握是陶器生產的又一重要環節,製陶過程中的化學變化就是在這一階段完成的。
根據考古學和人類學的有關資料,最原始的燒陶方法還不是利用陶窯。1977年中國矽酸鹽學會曾組織一些專家赴今雲南省西雙版納州一些少數民族居住地,對那裏的製陶工藝進行考察,發現當地燒陶的方式有三種:平地露天堆燒、一次性泥質薄殼封燒、豎穴窯或橫穴窯燒陶。
平地露天堆燒,是先將陶坯置於鋪在地上的木柴之上,點火燒幹,趁坯體還熱,再在陶坯周圍架起木柴壘成堆狀,繼續燒烤。這個過程約需2個小時,最高溫度可達900℃。燒完後,即將陶器挑出,趁熱用蟲膠塗抹口沿。若做酒壇則通體內外都塗抹,以減少容器的滲漏。若用稻草或碎木片為燃料,則在燒烤過程中隨時添加稻草,以免陶坯外露。這種方法升溫快,燒成時間短,但是保溫不好,溫度不均衡,熱效率也較低,坯體難免時有生燒現象。
一次性泥質薄殼封燒,是先在地麵上鋪上一層木柴作窯床,把預先烘幹的陶坯放置其上,四周和頂部圍堆上柴草,外麵再用稠泥漿抹上一層,使柴草外麵裹上一層約1厘米厚的泥皮,形成“泥質薄殼窯”。點火後,用棍子在窯頂戳幾個洞,以便出煙之需。這種燒陶方法半坡仰韶文化陶窯複原圖相對於平地堆燒,顯然保溫較好,可以通過調整窯頂的出煙孔,甚至可以將貼近地麵的窯皮掀起,以調節窯內溫度,燒成溫度為800~900℃,消耗燃料明顯減少。
豎穴窯或橫穴窯燒陶大多是選擇一坡地挖成簡單的窯,窯室在上,火膛在下,中間通過火道和火眼將它們相連,陶坯放在用泥柱撐起的窯箅上。火膛點火燃燒所產生的火焰,通過火道、火眼進入窯室,燒烤陶坯。
由上述資料可以清楚地看到在遠古時代,燒陶技術從無窯燒陶到有窯燒陶的演進曆程。根據迄今為止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200多處窯址的研究,可以證明豎穴窯、橫穴窯是新石器時代最常見的燒陶方法,它們大多顯得仍不規範。就拿仰韶文化為例,似乎早、中期以橫穴窯為多,後期豎穴窯增多。裴李崗文化的橫穴窯,火膛、窯室幾乎在同一水平上;西安半坡的橫穴窯,火膛位於窯室的前方,是一個略呈穹形的筒形狀。半坡遺址的豎穴窯,火道幾乎取垂直的形式。稍後的豎穴窯,窯室不再直接位於火膛之下,而是火焰通過傾斜的火道進入窯室。這種火膛、窯室相對位置的變化及火道、火眼的增加和均勻分布都表明燒陶的陶窯在改進,這一發展使陶器在陶窯中的燒成溫度提高到900~1050℃。可以推測,當時燒陶中可能用植物的莖稈和泥封頂,這樣既可保持窯溫,又利於空氣的流動和控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