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原始的製陶術(1 / 3)

大約在1萬年以前,人們發現某些黏土較易塑造成型,成型坯件焙燒後變得十分堅硬,基本不透水。用這種方法製成的器皿可代替部分木製、石製、骨製的器皿,還可製成木、石、骨無法或很難製成的某些器具,這就是陶器。陶器是人類掌握的第一種利用化學手段而創造的人工製品。

陶器發明的內涵和意義

陶製器皿由於賦形隨意,製作起來較之石製、木製、骨製要方便些,加上原料比比皆是,資源豐富,燒起來也不複雜,所以製陶業具有極好的發展條件。陶製容器和食器既可以用做餐具,又可以作為儲存器,特別對於那些液態食品和水就更必要了。陶製的烹飪器皿和爐灶也使熟食的方法突破了單一的燒烤形式,煮食、炒食及蒸食逐漸發展起來,極大地豐富了人們飲食的內容。陶製的塑像不僅作為美化生活的工藝品,同時也反映人們的精神寄托,特別是對神或某種定物的崇敬。總之,陶製品極大地改變了原始人的生產方式和生活麵貌,促進了原始社會從采集、漁獵為主的生活向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生活過渡。陶製品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種,是人類生活跨入新石器時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陶器的發明是人類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過程中取得的首批重要成果。陶器的燒成與石器、木器、骨器的加工不一樣,後者隻是改變了自然物的形狀,而沒有改變它的本質。前者則是以自然物為原料,通過高溫下的化學反應而創造出的新材料。這就不但改變了自然物的形態,而且也改變了它的本質。製陶的一般過程是:選擇好製陶的黏土,將其用水濕潤成具有一定可塑性的坯泥,再塑造成某種形狀,幹燥後在高溫下燒烤,就成為堅硬的陶器。由柔軟的黏土變成堅硬的陶器,這是一種質的變化。用現在的科學常識來說,製陶是以黏土作為原料,黏土是由某些岩石的風化產物如雲母、石英、長石、高嶺土、方解石以及鐵質、有機物所組成,在800℃以上溫度燒烤時,黏土發生一係列的化學變化,包括失去結晶水、晶形轉變、固相反應以及低熔點的玻璃相生成等。共熔玻璃相的產生使原先鬆散的黏土顆粒團聚在一起,從而使製品變得致密和具有一定強度。從廣義上來說,陶器的燒成是一個化學過程,是人類曆史上最早進行的化工生產。

黏土中最主要的化學成分是氧化矽和氧化鋁及多種金屬(鈣、鎂、鐵、鉀、鈉等)氧化物,所以陶器在材料分類中屬於矽酸鹽製品中的一種。矽酸鹽製品是最早、最常見的無機材料,它一般具有耐火、抗氧化、不易腐蝕、不溶於水等一係列性能,在通常的自然環境中,大多可以較長久地保存下來,因而在許多有背景的地域地層中,即史前時代人類聚居的遺址中,往往留存有許多陶器及其碎片。人們正是通過對出土的陶器及陶片的研究,來了解古代社會,特別是史前文化和新石器時代某些部落或民族的存在及其物質文化水平。陶器的創製和發展是古代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博物館往往通過出土的古陶器的展示,來說明古代社會的文明。古陶器則成為衡量文化性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時考古工作者又把陶器作為考察判斷墓葬及其他出土文物文化性質的依據。由此可見古陶器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它不僅是古代科技史研究的對象,也是文化史和社會史研究的重要內容。

中國發明陶器的有關傳說

由於陶器的發明遠在沒有文字的史前時期,即今天所講的新石器時代早期。後來人們關於它的議論隻能是根據傳說,這種傳說因後人生活諸多因素的製約,在某種意義上說有一定的“水分”。商代四羊尊從目前所看到的古代文獻中,至少有以下幾種說法。《老子·道德經》謂:“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這可能是最早的言陶文獻了。蜀漢譙周的《古今考》說:“神農對食穀,加米於燒石之上食之。黃帝時有釜甑。”宋代高承在《事物紀原》中說:“《周書》曰:神農作陶;《屍子》曰:夏桀臣昆吾作陶;《呂氏春秋》亦曰:昆吾作陶。高誘雲:昆吾,高陽後,吳回黎陸終之子,為夏伯製作陶冶,埏埴為器也。然黃帝時,有寧封人為陶正,則陶始於炎帝明矣。”吳王夫差青銅矛《周禮·考工記》則曰:“有虞氏上陶。”眾說紛紜,可以看出古人的這些傳說或推測,大多是為了迎合當時人們崇神敬祖的心理,極力把陶器的發明歸功於曆史上某些傳奇式的人物,例如燧人氏、神農氏、軒轅氏、有虞氏、寧封、昆吾等。

燧人氏即傳說中鑽木取火之人。因為製陶的關鍵在火燒,故有人認為是燧人氏發明製陶。其實,鑽木取火與燒陶是兩碼事,盡管製陶離不開火,但是掌握了取火的方法並不意味著掌握了燒陶技術。神農氏(又有人說是炎帝)是傳說中農耕技術的創始者。盡管農業生產的創始意味著人們開始了定居生活,定居生活對陶製品的依賴明顯地加強,即製陶業的興起的確與農耕技術的發展和定居生活有密切的聯係,但是並不能在農耕生產、定居生活和製陶術的發明之間畫一等號。戰國帶蓋金盒軒轅氏即黃帝,是傳說中4600年前原始社會進入父係氏族社會的一位領袖,他繼神農氏之後而治天下。黃帝時在氏族社會中設立陶正這一官職,隻能說明製陶業到此已有相當的發展了。隻有粗具規模才可能成為氏族社會的一項公益生產部門。有虞氏即三皇(堯、舜、禹)之中的虞舜。《世本》稱舜始陶,顯然與考古所發掘的資料不符。至於昆吾作陶,隻能理解為昆吾是當時一支善於製陶的部落。總之,對上述文獻所表達的觀點認真分析,就可以發現,傳說與事實有很大的差距。欲科學地考察陶器的發明,大概主要是依靠對考古資料和出土陶器的科學分析。

中國最早的陶器

由於生活、生產對陶器的需求,製陶術發明後便得到較快的發展,陶器遂成為新石器時代一種廣泛應用的器皿,被後人視為新石器時代一個突出的特征。據目前掌握的考古資料,可以斷定中國陶器的製作至少已有12000年以上的曆史。

1977年在河南新鄭發掘的裴李崗文化是前仰韶文化的一個代表,是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一個典型。從已發現的近百處遺址來看,它東達河北南部,西到渭水流域,南到陝南漢水一帶,北與華北平原相接。前仰韶文化諸部落均以發達的采集、狩獵經濟為主,並從事原始的農業,過著相對穩定的聚居生活。從遺裴李崗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陶器存來看,陶器的數量不少,但品類少,形製簡單,陶壁厚薄不勻,質地鬆脆,火候不勻。以泥質紅陶為主,夾砂紅陶次之。製坯方法是手製兼用模製。進一步觀察可以推斷,當時製陶坯時外部可能有陶模,製作中先在外模內鋪以繩網,然後在模內敷泥做成陶坯,由於繩網起隔離作用,陶坯幹後就易從模中脫出,工藝較原始。器物主要有飲食器、水器、炊器及儲藏器,普遍用三足或圓足。從質地來看,細泥紅陶的斷麵相當細致,不像普通磚瓦那樣含是在黏土中有意攙入了細砂,表明當要具有較好的耐熱急變性能。陶器大多是采用覆燒技術,因此火候掌握不勻,色雜而有斑點,隻有少數可能是在陶窯中燒成,因為在發掘中曾發現一座橫穴窯,燒成溫度為800~900℃。

磁山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的陶器

1976年在河北武安發掘的磁山文化是前仰韶文化的又一典型遺存,從中已發掘出複原的陶器477件,大部分是夾砂紅褐陶,也有泥製紅陶。陶坯都是手製,不是手捏就是泥條盤築,陶器多為素麵。器皿有盂、盤、三足缽、雙耳小罐、直口深腹罐、杯、豆等。製作工藝和燒成方法與裴李崗的相差不遠。令人注目的是在遺址中曾發現了個別彩陶,表明它是仰韶彩陶的先驅。

在江西萬年仙人洞、廣西桂林甑皮岩等華南地區新石器時代較早遺存中,出土的陶器全部為粗陶,完整的陶器較少,即使拚湊起來,也都是一些器形簡單的圓形罐類。發掘整理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器質地粗鬆,內含不少石英顆粒,且都是手製,胎壁厚薄不勻,胎色以紅褐色為主。往往在一塊陶片上出現紅、灰、黑多種顏色,這可能是在燒成中溫度不勻所致。據推測,燒成溫度約為680℃。

經1973年和1978年兩次發掘的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遺址,是長江下遊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期文化。出土的陶器以夾炭黑陶為主,夾砂黑陶次之,器具有釜、盤、罐、缽、盒、豆等早,基本上是手製,既有手捏的,也有泥條盤築的,有些器物外有拍印的繩紋,胎內也有繩紋,這表明當時為了加固器物而采取的方法。據研究,夾炭黑陶是在黏土中有意識地攙和了炭化的稻殼和植物莖葉而製成。為什麼要加這些炭化後的植物?最大的可能是為了減少黏土的黏性和因幹燥收縮和燒成收縮而導致的開裂。這是河姆渡出土的早期陶器的一個特征。

上述出土的陶器是目前為止的考古發掘所陳列的,代表廣大中原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早期陶器的典型。深信經過考古工作者的努力,還會發現更豐富的資料以補充或更正上述看法。據℃測定,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的陶器,其年代分別為距今7500~6900年和7405~7285年;江西萬年仙人洞的出土陶器為公元前6870±240年;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出土的陶器在公元前4970~公元前4740年。

新石器時代陶器的演進

由於生產力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各地區自然環境的差異,不同地區生產陶器的曆史進度以及器形、質地及燒製方法等諸方麵都會有差異,從而各具特色。但是隨著原始社會由母係杭州葛嶺葛洪煉丹井氏族社會過渡到父係氏族社會,到“三皇五帝”,直到夏商,各地區的製陶業都在發展,技術也在進步。就以黃河流域為例,裴李崗、磁山等前仰韶文化最初生產的主要是細泥紅陶、夾砂紅陶,到了仰韶文化又增添了灰陶、彩陶,發展到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白陶又成為別具特色的新品種。品種的增加、器形的變化、工藝的提高,在不同地區,其發展的模式也不盡相同。盡管存在差異,但還是可以從中概括出一個大致的麵貌。在新石器時代,中國大地上常見的陶器是紅陶、灰陶及黑陶,它們又分別包括泥製和夾砂兩類。

考古資料表明,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分屬各種地域文化的陶器情況如下:裴李崗文化以紅陶為主,有泥質和夾砂兩類;磁山文化以夾砂的紅褐陶為主,其次是泥質紅陶。繼承它們的是仰韶文化時期(前4500~前2500)的陶器煉靈砂。這時的製陶業已相當發達,窯址大都集中分布在村落附近,表明製陶業仍屬氏族集體所有。生產泥質、夾砂兩種紅陶為主,灰陶還是比較少,黑陶更是罕見。白陶則隻是在仰韶文化晚期的個別遺址中發現過。仰韶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是中原地區的龍山文化(約前2500~前1800),製陶業以灰陶為主,紅陶占據一定比例,黑陶在數量上有明顯增加。這一變化與陶窯結構的改進和燒窯技術的提高有關。

升輕粉

分布在黃河上遊的馬家窯文化(約前3200~前1700)的陶器以泥質紅陶為主,彩陶較為發達。繼馬家窯文化之後的齊家文化(約前1900~前1600),陶器似乎是泥質紅陶和夾砂紅陶並舉。分布在黃河下遊的山東、江蘇北部一帶的大汶口文化(約前4000~前2200)早期以紅陶為主,晚期時,灰陶、黑陶比例顯著上升,並出現了白陶。大汶口文化的彩陶雖然不多,但頗有特色。這特色就是許多陶器都掛著一層陶衣。有了陶衣,陶色就更加豐富了。例如,許多黑陶的胎色顯紅或灰,它們實際上是黑皮陶。繼大汶口文化之後發展起來的是山東龍山文化(約前2000~前1500),它的最大特點是以黑陶為主,其他灰陶、紅陶都不多,而且黑陶又分細泥、泥質、夾砂三類,以細泥薄壁黑陶的製作水平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