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射影幾何真正獨立的研究是由彭賽勒開創的。1822年,他發表了《論圖形的射影性質》一文,給該領域的研究以巨大的推動作用。他的許多概念被斯坦納進一步發展。1847年,斯陶特發表了《位置幾何學》一書,使射影幾何最終從測量基礎中解脫出來。
後來證明,采用度量適當的射影定義,能在射影幾何的範圍內研究度量幾何學。將一個不變二次曲線添加到平麵上的射影幾何中,就能得到傳統的非歐幾何學。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初期,對射影幾何學作了多種公設處理,並且有限射影幾何也被發現。事實證明,逐漸地增添和改變公設,就能從射影幾何過渡到歐幾裏得幾何,其間經曆了許多其他重要的幾何學。
3、解析幾何
解析幾何是中學生比較常見的一種,解析幾何即坐標幾何,包括平麵解析幾何和立體解析幾何兩部分。解析幾何通過平麵直角坐標係和空間直角坐標係,建立點與實數對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從而建立起曲線或曲麵與方程之間的一一對應關係,因而就能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或用幾何方法研究代數問題。
我們大家都能感覺到,在初等數學中,幾何與代數是彼此獨立的兩個分支;在方法上,它們也基本是互不相關的。
而解析幾何的建立,不僅由於在內容上引入了變量的研究而開創了變量數學,而且在方法上也使幾何方法與代數方法結合起來。
就在迪沙格和帕斯卡開辟了射影幾何的同時,笛卡兒和費爾馬也在開始構思現代解析幾何的概念。這兩項研究之間存在一個根本區別:前者是幾何學的一個分支,而後者是幾何學的一種方法。
1637年,笛卡兒發表了《方法論》及其三個附錄,他對解析幾何的貢獻,就在第三個附錄《幾何學》中,他提出了幾種由機械運動生成的新曲線。在《平麵和立體軌跡導論》中,費爾馬解析地定義了許多新的曲線。在很大程度上,笛卡兒從軌跡開始,然後求它的方程;費爾馬則從方程出發,然後來研究軌跡。這正是解析幾何基本原則的兩個相反的方麵,“解析幾何”的名稱是以後才定下來的。
這門課程達到現在課本中我們熟悉的形式,是100多年以後的事。像今天這樣使用坐標、橫坐標、縱坐標這幾個術語,是於1692年提出的。1733年,年僅18歲的克雷洛出版了《關於雙重曲率曲線的研究》一書,這是最早的一部空間解析幾何著作。1748年,寫的《無窮分析概要》,可以說是符合現代意義的第一部解析幾何學教程。1788年,開始研究有向線段的理論。1844年,格拉斯曼提出了多維空間的概念,並引入向量的記號。於是多維解析幾何出現了。
解析幾何在近代的發展,產生了無窮維解析幾何和代數幾何等一些分支。普通解析幾何隻不過是代數幾何的一部分,而代數幾何的發展同抽象代數有著密切的聯係。
4、非歐幾何
一般來說,非歐幾何包括三種不同的含義:狹義的,單指羅氏幾何;廣義的,泛指一切和歐氏(歐幾裏得)幾何不同的幾何;通常意義的,指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
歐幾裏得的第五公設(平行公設)在數學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它與前4條公設相比,性質顯得太複雜了。它在《幾何原本》中第一次應用是在證明第29個定理時,而且此後似乎總是盡量避免使用它。因此人們懷疑第五公設的公理地位,並探索用其他公理來證明它,以使它變為一條定理。在三千多年的時間中,進行這種探索並有案可查的就達兩千人以上,其中包括許多知名的數學家,但他們都失敗了。
羅巴契夫斯基於1826年,鮑耶於1832年分別發表了劃時代的研究成果,共同開創了非歐幾何。在這種幾何中,他們假設“過不在已知直線上的一點,可以引至少兩條直線平行於已知直線”,用以代替第五公設,同時保留了歐氏幾何的其他公設。
1854年,黎曼推出了另一種非歐幾何。在這種幾何中,他假設“過已知直線外一點,沒有和已知直線平行的直線可引”,用以代替第五公設,同時保留了歐氏幾何的其他公設。1871年,克萊因把這3種幾何:羅巴契夫斯基—鮑耶的、歐幾裏得的和黎曼的分別定名為雙曲幾何、拋物幾何和橢圓幾何。
非歐幾何的發現不僅最終解決了平行公設的問題——平行公設被證明是獨立於歐氏幾何的其他公設的,而且把幾何學從其傳統模型中解放出來,創造了許多不同體係的幾何的道路被打開了。
1854年,黎曼發表了“關於作為幾何學基礎的假設的講演”。他指出:每種不同的(兩個無限靠近的點的)距離公式決定了最終產生的空間和幾何的性質。1872年,克萊因建立了各種幾何係統按照不同變換群不變量的分類方法。
19世紀以後,幾何空間概念發展的另一方向,是按照所研究流形的微分幾何原則的分類,每一種幾何都對應著一種定理係統。1899年,希爾伯特發表了《幾何基礎》一書,提出了完備的幾何公理體係,建立了歐氏幾何的嚴密的基礎,並給出了證明一個公理體係的相容性(無矛盾性)、獨立性和完備性的普遍原則。按照他的觀點,不同的幾何空間乃是從屬於不同幾何公理要求的元素集合。歐氏幾何和非歐幾何,在大量的幾何係統中,隻不過是極其特殊的情形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