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人類文明的展望——河流探索篇(1)(3 / 3)

目前,我國北方和西北內陸等生態脆弱地區普遍存在的過度開荒和過度放牧現象是造成這些地區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第二節人工河流

1.水上長城——京杭大運河

舉世聞名的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我國的驕傲。

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全長1794千米。

相當於蘇伊士運河的10倍多,巴拿馬運河的22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流,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大運河和萬裏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從公元前486年始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裏,主要經曆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

京杭大運河是由人工河道和部分河流、湖泊組成,全程可分為七段:①通惠河;②北運河;③南運河;④魯運河;⑤中運河;⑥裏運河;⑦江南運河。京杭大運河可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曆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清朝末年,自京漢、津浦等鐵路修建以後,清朝政府不關心運河的命運,任其荒廢。運河河道越來越窄,最窄處不足10米,運輸能力大減,不少河段不能通航。

山東境內的部分河段已淤成平地;即使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內河段,也隻能通行小木帆船。

新中國成立後,製定了改造大運河的計劃,對運河很多區段進行了疏浚、擴展,沿河建設了不少航閘,兩岸改建和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目前,大運河雖不能全程通航,但季節性通航裏程已達1100千米,對分擔津浦鐵路的貨流,特別是承擔煤炭、建材、鹽、日用工業品、糧、油和其他農副產品的中短途運輸任務,對發展地區經濟,加強南北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今天,大運河將作為南水北調的主要路徑,古老的大運河必將重新煥發出青春的活力。

2.靈渠

靈渠是秦始皇出於軍事需要而於公元前221~前214年開鑿的一條運河,它溝通了長江支流湘江和珠江支流桂江,所以又稱湘桂運河,因它位於廣西興安縣境內,故又名興安運河。

湘江的上源海洋河發源於廣西東北部靈川縣境內的海洋山,自南向北至興安縣城附近才稱湘江。桂江的上源大溶江發源於興安縣北的苗兒山,向南流到大溶江鎮稱為漓江,到陽朔以下才稱為桂江。

漓江的小支流靈河和湘江的小支流雙女井溪都在興安縣境內,兩河相距最近處隻有2千米左右,水位差不過數米,中間的分水嶺是相對高度為20~30米的山崗,對劈開分水嶺,溝通兩個水係十分有利,靈渠就是利用這個有利地形開鑿而成的。

靈渠的主要工程包括鏵嘴、大小天平、南渠和北渠、鬥門等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