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渠溝通了長江和珠江兩大水係,對南北交通起著重要作用,因此曆代統治階級對靈渠都很重視,多次重修。公元825年,唐朝派李渤重修靈渠時,增設了18個鬥門。到了明朝1396年以後,鬥門又增加為38個。鬥門即閘門,在渠道兩旁築成半圓形的閘墩,中間插入木板控製水位,當船隻溯水上行時,關閉閘門抬高水位,流勢減緩。眾多的閘門一級一級地控製,逆水行舟時就省力多了。
靈渠開挖地段選擇合理,工程布置巧妙,施工技術高超,是中國古代運河工程的偉大創舉,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運河雖短,但古今中外赫赫有名。隨著現代化交通工具的發展,靈渠已逐漸失去了航運作用,但轉為以灌溉為主的渠道後,灌溉效益不斷擴大。
新中國成立後經過整修疏浚,工程配套,目前已形成以靈渠為主幹的灌溉網,並在靈渠上興建了10多座小型水電站,使古老的靈渠英姿煥發,大放異彩。
3.都江堰
都江堰位於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內,是岷江上的一座大型引水工程,也是現今世界上曆史最悠久的無壩引水工程。
岷江是長江上遊的一條較大支流,發源於四川北部高山地區。
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際,江水奔騰而下,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常常引起洪災。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任秦蜀郡郡守,在他主持下,興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為都江堰渠首工程,這是都江堰灌溉係統中的關鍵設施。渠首由魚嘴分水堤、寶瓶口引水工程和飛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組成。魚嘴分水堤坐落於岷江中遊的頂端,它將奔騰而來的岷江一分為二,外江為原始河床,內江用於引流灌溉。
飛沙堰位於內江中,高度超過內江河床2.15米,當內江水量超過寶瓶口流量上限時,多餘的水便會從飛沙堰上方自行溢至外江。寶瓶口是一處人工開鑿的山峽,將玉壘山一分為二,其間隻留出20米的入水口。由於飛沙堰的存在,當內江水位高於平常2.15米以上時,多餘的水將從飛沙堰溢出,寶瓶口處的入水量便始終保持在一個幾乎穩定的水平上。
都江堰水利工程科學地解決了江水自動分流、自動排沙、控製進水流量等難題,成功消除了岷江水患,川西平原至此成為“水旱從人”的“天府之國”。直到今天,都江堰水利工程仍在發揮作用,灌溉麵積達40餘縣。
4.溝通兩大洋的蘇伊士運河
蘇伊士運河也是一條有名的大運河,它位於埃及境內尼羅河三角洲與西奈半島之間狹長的蘇伊士地峽上,扼歐、亞、非三洲交通要衝,溝通地中海與紅海,成為大西洋和印度洋之間的咽喉要道。
開鑿蘇伊士運河的方案是法國工程師費迪南德·勒賽普提出,由法國人投資,但開掘運河所需的一切土地、石塊和勞動力由埃及無償提供。
1859年4月25日,蘇伊士運河開鑿工程破土動工,直到1869年11月17日才竣工通航,整整用了10年半的時間。在開掘中,12萬埃及人為之喪命。埃及前總統納賽爾曾說:“這條運河是用我們的生命、我們的血汗、我們的屍骨換來的。”
蘇伊士運河長195千米,寬365米,深16.16米。運河是單線行駛,但這樣效率不高,經過不斷的改進,現在已有1/3航道可以雙線行駛,到2000年時運河建成全部雙線行駛。
蘇伊士運河沒有船閘。這是因為它所通過的地峽地勢低平,而且地中海和紅海的位差又極小(地中海水位僅比紅海高25厘米),因而運河的水麵幾乎與海平麵完全相同,在運河中船隻航行的速度為每小時14千米,船隻通過運河的時間大約需14小時,如果加上等待避讓對行駛船舶的時間則大約需要18~22小時。